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世界为什么还能稳稳当当地存在?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玄乎,甚至像是哲学题,但它其实是物理学中最严肃也最“悬”的未解谜题之一。我们每一个人、桌子、手机、空气乃至整个宇宙中可见的物质,几乎全都建立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前提上——质子不会衰变。



说人话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烂掉”。

听起来是不是理所当然?可在物理学家眼中,这件事反常得很。

要知道,在自然界里,“衰变”是个家常便饭的事。原子核衰变、粒子衰变、放射性物质衰变……几乎所有东西都会变,都会崩,都逃不过“老化”的宿命。你家的电器总要坏,宇宙里的粒子也一样。

可偏偏,这个叫“质子”的家伙,几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它活得比老寿星还长——至少有10 的 34 次方年,也就是一万亿乘以一万亿年。我们的宇宙才诞生138 亿年,相比之下简直是小婴儿。



质子凭什么这么“抗造”?难道它真的能永生?如果它某天突然说“我不想活了”,我们整个宇宙会不会瞬间崩掉?

一切的开端:从质子说起

我们先从基本概念捋一捋。

初中化学告诉我们: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再往下分,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核心成员之一。简单粗暴地说,质子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石”。



质子电荷为 +1,中子不带电,电子为 -1。正常情况下,它们是相安无事的好基友。可如果质子哪天突然变心,崩掉了,那原子就会垮,元素就会变,整个物质体系都将土崩瓦解。

所以,质子能不能保持“情绪稳定”,不突然崩掉,就成了整个宇宙安稳运行的“底线”。

但科学家早就发现,这事儿其实很“危险”。

问题在哪?稳定得不科学!

粒子不该这么“长寿”!

你看,中子单独拿出来,也就能撑个15分钟左右,就会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但质子却稳得像山,几十年实验都没发现它有哪怕一点点衰变的迹象。

为啥?

从理论上讲,我们有很多粒子物理的“守恒定律”可以解释,比如:

  • 能量守恒:不能凭空增加或减少能量;
  • 电荷守恒:一个系统的总电荷在过程中要保持不变;
  • 重子数守恒:像质子、中子这类重子,它们的“数量”要守恒;
  • 轻子数守恒:电子、中微子这些也要守恒。

这些守恒定律就像一层层安全锁,卡死了衰变的所有可能性。



举个例子,一个质子(重子数+1)要变成一个电子(轻子数+1),这在电荷守恒上还说得过去,但在“重子数”和“轻子数”这两个维度上就完全对不上。

简单来说,就像你要用鸡蛋换苹果,数也对,大小也对,可惜一个是动物蛋,一个是水果,两个分类完全不通用。

那么……为什么科学家还要死盯着质子衰变?

因为,这就是科学家的“职业病”——越是看起来稳得离谱的东西,越可能暗藏玄机。

质子不衰变这件事,在我们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中是成立的,但“标准模型”也不是万能的。它虽然成功地解释了大量粒子现象,但仍然没法解释很多事,比如暗物质、暗能量、引力、反物质去哪了……

特别是一个让科学家极度头大的事:为什么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宇宙”?

按理论推算,大爆炸后应该产生一样多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俩一碰就湮灭,最后只剩下光。可现实中我们看见的是物质胜出了,反物质几乎消失了。

问题来了:是物质更顽强?还是有“漏洞”让它赢了?这个“漏洞”可能就藏在质子是否会衰变这件事里。

所以,为了看质子死不死,科学家干了啥?

他们造了一个个“地宫”。

比如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放在地下1000米深的矿洞里,装了5万个吨级超纯水和一堆光电探测器,就为了等一个质子突然说:“我不想活了!”

还有未来的DUNE实验,简直是“战地记者”级别的存在:既要观察中微子,还要盯着质子,期待抓住那史诗级的“自爆一刻”。

但几十年过去了,这帮“守灵人”啥都没见到。科学界唯一的成果是把质子的“寿命下限”越抬越高,现在已经是2×10³⁴年,也就是:

比整个宇宙存在时间多出一万亿亿倍

总结一下:我们得感谢质子“不烂”

说实话,如果哪天质子真开始集体衰变,那我们人类就凉凉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这个宇宙能稳定存在这么久,全赖这些“死活不退休”的老家伙守着岗位。而科学家们,就像那群在监控室里盯着警报灯的守夜人,死盯着它们哪天会突然出事。

他们不是想让宇宙完蛋,而是相信,在这些不合理的“稳定”背后,藏着某种我们还未认清的宇宙真相。

也许那天真的来了,质子突然“吐了一口气”,科学家们会冲进实验室,像发现外星人一样兴奋。

而你我,可能就会消失在这口气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