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新村街道的内江新村小区,拥有2700户居民、88个门栋,其中还包含3栋高层。作为老旧小区,“飞线充电”“上楼充电”一度屡禁不止,埋下安全隐患。面对这道基层治理难题,街道和居民区基层工作者探索创新、层层破题,有效化解了安全隐患,为老旧小区电动车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从“管不住”到“邻里劝”
科学选址满足充电需求
“你们居委会有什么权力管我?”在内江新村,居委干部们在劝阻居民违规充电时,没少“碰钉子”。有的居民态度强硬,有的则口头应付“下次一定注意”,转头依旧我行我素。这种屡劝不改的现象,是社区电动车治理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硬骨头”怎么啃?内江新村多措并举,兼顾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
“管理”,从技术上下功夫。小区内3栋高层住宅的6部电梯,全部加装了智能梯控系统。“只要电瓶车推进电梯,警报立刻响起,还会阻止电梯关门上行。”居委会主任徐峥介绍,这套“数字化卫士”从物理层面上,基本杜绝了电动车上楼入户的风险。
“关怀”,则是耐心与温暖。居委会在宣传栏、出入口张贴安全告示,让更多人认识到违规充电的危险。发现违规充电行为后,工作人员也会及时在相关车辆上贴好安全提醒,为车主敲响警钟。同时,居委会邀请楼组长、热心邻居出面,“熟人好说话”,对不文明充电行为进行柔性劝导和监督。“我们不嫌烦,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总要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一位社区工作者说。
对于极其顽固的个例,居委会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会上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由专业力量介入。
解决了“人”的问题,还有“地”的难题。老旧小区空间有限,再加上居民们“谁都不愿充电桩离自家太近”,给公共充电桩选址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如何破局?内江新村的“解法”是规划先行。
徐峥介绍,公共充电桩选址“尽量选主干道”,因为主干道是居民出行必经之地,便利性高,且距离居民楼有一定缓冲,可以减少反对声音。同时,工作人员们发现,停车多的地方不一定充电需求最旺盛,要进行分散布局,提高覆盖面和使用效率。“我们是拿着地图,一遍遍在小区里实地勘察、测算,才定下这些位置的。”徐峥说。
从“不愿充”到“主动用”
精细服务化解居民顾虑
场地有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下雨天不敢充,淋坏了怎么办?”“充一次4小时,但我的小电瓶要6小时才满,得充两次,多花钱还不方便!”部分居民反映,这是他们不爱用公共充电桩的主要原因。
居民的顾虑,就是改进的方向。针对怕淋雨,尽管小区空地有限,难以大规模搭建雨棚,但居委会还是想到了好方法。他们联合充电桩运营企业,推出了“充100送20,并送雨罩”的优惠活动。小小的雨罩,解决了大问题。加上实打实的优惠,吸引力十足。
针对按次收费带来的不便,小区则从技术上革新。新的充电模式摒弃了按次计费,升级为充满即停,按实际充电时长精准扣费。“哪怕只充了10分钟,也只扣10分钟的钱,再也不用担心浪费了。”一位居民表示满意。
解决了硬件和费用的顾虑,还有最后一重障碍——对于很多老年居民,或者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人来说,扫码充电、在线支付都是挑战。
为此,社区携手运营企业,提供储值充电卡。同时,楼组长、社区志愿者成了流动的“充电指导员”,随时解答疑问。徐峥说,“很多时候,所谓的难题,‘伸一把手’就解决了。”
如今在内江新村,曾经令人头疼的“飞线”、电动车上楼现象已基本绝迹。高层住宅也实现了100%的技防杜绝。通过广泛宣传与邻里互助,居民安全充电意识显著提升。此外,社区充电点位从最初的50个增加到500个,满足了更多需求。越来越多的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在便捷、实惠、有人情味的充电服务推动下,从过去的“被动规劝”转变为主动科学充电。“你看,现在小区清爽多了,也安全多了!”傍晚,在小区新装的充电桩旁,居民张阿姨一边给电瓶车插上充电枪,一边笑着说。
接下来,内江新村将继续倾听民意,用情解决诉求,用智创新方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