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续航焦虑”是新能源车最大的标签。
谁一说想买电车,谁就要受到“这个观点”的质疑。
但最近这两年,聊这个话题的人,越来越少了。
大家关注的重点,似乎开始变成了智驾、空间、智能底盘…这些新东西。
但问题是:“续航焦虑”是否还存在呢?
还是我们,只是暂时忘了它的存在?
这个问题,到2025年,真的该重新聊一聊了。
谈及这个话题,实话实说:
“续航焦虑”这个东西,真不是一刀切的问题——它因人而异,也因车而异。
如果你开的是几年前的老电车,或者10万块不到的入门级车型,冬天一开暖风,续航直接打个七折,那焦虑肯定还是有的。
但如果你换成近两年发布的新车,预算在15万以上——
续航焦虑?真不一定还能感受得到。
譬如,某个网友的亲身经历,非常具备代表性:
十一假期,他从广州开小鹏G6回老家,全程纯电,10小时跑了840公里。
中途总共停了4次服务区——3次上厕所顺便充电,1次吃饭。
图片加载中…
把所有休息+补能时间加起来,也就1小时15分钟左右,和开油车的节奏几乎没什么差别。
而且因为是800V平台快充,基本每次插上就能拉满功率,20分钟就能补上两三百公里。
你说他焦虑吗?完全没有。
这说明什么?
说明现在的纯电车,已经从“能不能跑”,升级到“你会不会用”的阶段了。
只要你愿意顺着休息节奏去补能,别一口气往死开——纯电车其实比油车更从容。
甚至说句不客气的,现在跑长途,电车最怕的不是“没电”,而是你“撑不撑得住”。
更进一步细化这个问题,其实大致可以这么划分:
如果你平时出行的半径在 500公里以内,那电车基本是碾压油车的存在。
为啥?
因为现在主流电车的真实续航,基本都能做到四五百公里起步,出发时满电,很多时候,一趟下来压根用不到充电。
就算用到,最多也就中途补个一次,时间也不一定比油车排队加油慢。
500~1000公里的中长途,电车依旧不怵。
是的,它可能需要充电1~3次,但如果你用的是800V、支持大功率快充的车(现在主流都支持)——
一次20分钟左右能补三百公里,也就是多休息一小时的事儿。
关键是——成本上压根不在一个维度。
你开油车,一公里可能要5毛钱起;你开电车,家充低谷电几分钱一公里,公桩也不过一两毛。
你愿意多休息一小时,换几百块的节省吗?大多数人都愿意。
图片加载中…
1000公里以上的超长途,勉强算个五五开。
油车胜在“效率高、几分钟加满”,电车胜在“跑得省”。
如果你遇上的是国网那种60kW功率的桩,那充电效率确实有点拉——一次半小时,顶多充30度。
可能全程要停个三四次,多耗个两三个小时。
但这不是常态,是“最保守的情况”。
如果你选的是高压平台+高功率桩+错峰出行,那效率是可以大幅提升的。
说到底,只要不是节假日排队抢桩,或者极寒天气续航掉太狠,电车现在已经很能打了。
而且,还有一点很现实但经常被忽视的——
电车累了,可以开空调直接车里睡觉,反正在充电,也不额外花钱;
油车呢?光怠速烧油都能烧你心疼,还睡得不踏实。
图片加载中…
地域上来说,一条大致分界线是:
长江以南,电车越用越顺手;
秦岭/黄河以北,冬季低温影响比较大,油车还是更省心;
中间那一块,就随个人偏好、车型选择了。
当然,硬是要杠一句:
“你说的那是理想情况,万一排队充电呢?万一桩太慢呢?”
我理解这种担心,但说实话——
这种“极端情况”的存在,并不代表它是常态。
就像你开油车,也可能遇到节假日高速加油排队,甚至碰上加油站没油的情况。
你会因此否定燃油车吗?
不会,因为你知道:99%的时间它是可靠的。
那电车呢?也一样。
更现实的一点是,现在充电桩的“密度”和“数量”,已经远超加油站了。
全国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360万个公共充电桩,是加油站的几十倍。
按这个密度——真遇上节假日排队,只要你不是非在服务区死等,下个高速、方圆几公里一定能找到桩。
而且不仅有桩,多半还有高功率的空位。
说白了,现在反倒是你可能加不上油,但别人不一定充不上电。
只不过这种“换个思路”的操作,很多人还没习惯。
总的来看就是,
只要你买的是近两年的新车,车价15万以上,尤其是长江以南,基本就没什么好焦虑的了。
但如果你预算有限,想买便宜的、要抗冻的,那燃油车或插混依然是更稳妥的选择。
毕竟电车这个东西,不像油车那样“从几万用到几百万”,只是舒服程度的变化——
电车的差距,是“能不能用”和“好不好用”的差距。
这个差距,有时候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