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2025年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以“肥胖防治策略与挑战”为主题,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围绕肥胖诊疗门诊建设及前沿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健康体重管理提供思路与方向。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围绕健康体重管理热点话题回答了媒体提问。
01
内分泌代谢科在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发挥哪些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主席李小英介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多种老年慢性疾病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发起“健康体重管理年”活动,并提出了“健康体重,一起行动”的号召,得到社会各方的积极响应。
2022年一项针对中国近300家三级医院的调查显示,设置肥胖相关门诊的医院不足20%。缺乏有效减重方法是医院未设立此类门诊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肥胖患者的低就诊率。传统减重方式依赖生活方式调整、营养干预、运动或手术,而药物治疗几近空白。直至新型减重药物问世,内分泌代谢科医生才成为健康体重管理门诊的核心力量。
当前,各地正积极推进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对肥胖及其并发症开展综合诊疗。未来,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将在改善肥胖及相关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02
诊断肥胖及相关疾病有哪些指标?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赵家军指出,肥胖常伴随多种疾病,科学评价肥胖至关重要。目前常用于肥胖评估的体质量指数(BMI)存在一定局限,无法精准反映体脂含量;CT、核磁共振检查及电生理检测等“金标准”虽准确,但过程相对复杂,难以广泛普及。腰围作为腹型肥胖参考指标,未考虑身高和性别差异;腰臀比虽然能够用于评估腹型肥胖,但会受到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他指标,如身体形态指数、圆度指数等,也各有其适用范围。
多项指标分析显示,慢性疾病与体重密切相关,特别是骨关节疾病与负重有关。大数据研究显示,脂肪分布至关重要,皮下等正常部位脂肪通常无害,但异常积聚则会引发健康问题。因此,评价肥胖相关疾病时,需选择简便实用的指标,腰高比结合BMI或为更优选择。
因此,了解肥胖的危害、采用更好评价指标判断患病风险至关重要。让公众了解肥胖危害的同时,应普及肥胖评价方法及与疾病关系密切的指标,这对传播科学知识意义重大。
03
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务人员在肥胖的规范诊疗方面应注意什么?
贵黔国际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时立新表示,临床诊疗时需区分继发性肥胖(如内分泌疾病等所致)与原发性(单纯性)肥胖,优先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多数肥胖患者属原发性肥胖,这部分患者则是肥胖诊疗中的重点人群。
对于单纯性肥胖或超重患者,应积极进行诊断、指导与治疗,开展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超重肥胖可引发代谢异常、尿酸升高等并发症,需从源头积极干预。因此,应在内分泌代谢科设立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并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超重肥胖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04
选择减重药物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认为,肥胖治疗的关键在于热量摄入要小于消耗,因此合理饮食至关重要。减重药物可辅助控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生应先排查肥胖相关疾病,制定个体化方案,而药物仅为其中的选择之一。
快速减重或自行减重易引发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健康减重无法一蹴而就,需长期生活方式干预。科学减重应坚持合理用药,持续、逐步控制体重。因此,医院在这项工作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设立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制定相应的医疗对策,助力实现健康减重。
05
怎样引导有肥胖困扰的人群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李小英表示,近年来减重话题热度很高,但多集中于体重管理中心、美容机构等非医疗机构,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神奇产品”或“祖传秘方”,其中很多掺杂着传统口服减重药物成分。社会减重机构往往仅关注体重下降,忽视了给患者带来的健康风险。而专业医疗机构则会全面评估患者肥胖类型及肥胖合并症,开展科学的健康体重管理,这是社会机构难以做到的。
每种减重措施都需注意使用方法,即便是耳熟能详的减重药物,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使用不当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建议肥胖患者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确保减重安全有效。
06
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应该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李小英认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以帮助广大群众。内分泌科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应满足多项条件,包括:医生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营养师的参与至关重要,负责指导患者精准控制能量摄入和合理选择食物;需搭建完善的管理平台,如肥胖联盟已建立的系统化肥胖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提供全方位服务;需合理配置人员、空间、医疗设备,并建立多学科协作平台(涵盖外科、心理科等)。肥胖诊疗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在初期配备基本设备,后续逐步引入更先进设备,以满足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还有专家表示,媒体在健康传播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慢病管理工作中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重药物轻管理”的问题,重视肥胖危害及预防,对存在肥胖风险的人群提前干预,是一项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媒体可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助力各方从源头防控肥胖及相关疾病,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健康体重管理良好局面稳步形成。
文:王倩
编辑:魏李培
审核:刘志勇 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