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抗辩称视频去水印属于技术中立,原告如何看待这一主张?”随着法槌轻响,华中科技大学报告厅内十余双眼睛紧盯着审判席。

4月末,东湖高新区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周暨双节普法系列活动,两场聚焦数字经济时代纠纷的公开庭审和巡回审判,在五一长假前夕掀起企业和校园学法热潮。

01

法庭开放日:看劳动者如何get法律防坑指南


“这份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存在哪些法律风险?”东湖科学城人民法庭内,30名汉口银行员工屏息凝视着激烈交锋的庭审现场。

在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法院特别选取涉金融委托创作合同纠纷开展“法治护航劳动者”主题开放日活动。


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合同履行情况、作品交付标准、违约责任等争议焦点展开激烈辩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劳动者最坚实的铠甲。合同履行要注重细节管理,让这幅‘铠甲’更加坚不可摧。”

庭审结束后,主审法官许冬冬以案释法,他结合案件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委托合同相关法律知识,包括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帮助旁听人员进一步理解知识产权在金融业务及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让每一次旁听都成为法治的播种。


02

五四青春剧场:大学生直击庭审现场唇枪舌战


当五四青年节遇上知识产权周,华中科技大学的巡回法庭变身“法治实践课堂”。某科技公司诉某软件公司不正当竞争案中,关于“去水印下载是否构成侵权”的辩论引发学子深思。

原告某科技公司运营的APP作为视频分享平台,核心产品模式是向用户分发以原创内容为基础的优质视频内容。被告某软件公司研发、宣传、推广、运营的视频解析软件,存在恶意破坏原告所运营的APP原创保护体系的解析功能,突破原告所运营的APP功能限制、违背用户个人意愿,导致设置禁止下载的视频依然可被下载。原告认为,被告的上述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遂诉至法院。

“像‘专利技术侵权纠纷’等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应该如何审理?”

“案件最终判决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

“现在AI工具如此普遍,如果AI生成内容涉及侵权,责任主体如何界定?”


当法槌落下,普法课堂随即无缝衔接。在交流讨论环节,同学们抛出一个个犀利问题。这正是新业态给司法提出的课题,法官吴国阳笑着回应:“一般而言,基层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类案件,涉及到各技术领域的专业内容时,可以邀请人民陪审员、技术调查官等具有相关技术背景的人参与审理,提供专业意见与建议。”

“就像读书要尊重版权,技术创新更要恪守底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薇薇在点评时金句频出,“这是一场生动的从书本到实践的沉浸式法治课堂。”她指出,本次活动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法庭在哪里,公平正义就在哪里”,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学院举办的庭审进校园系列活动,学习法律实践中的庭审辩论技巧和法律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从创作合同到数字水印,法治护航的不仅是权益,更是创新的火种。此次双节普法系列活动,是东湖高新区法院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

通过公开庭审和巡回审判,让劳动者看见司法的温度,让青年人听见法治的回响,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未来,东湖高新区法院将继续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模式,为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来源:科学城法庭

编辑:政治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