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在传承过程中“命途多舛”,遭遇了天灾人祸等数次毁坏,桓玄、萧衍、萧绎在败亡之际或将它们扔到水中,或纵火焚烧。到了唐太宗在位时期,他倾尽全力收集了2000余纸,将它们妥善保存、钩填摹刻。可惜的是“安史之乱”以及长安数次被攻破,又让它们下落不明。


经过南唐后主李煜、宋太祖、宋太宗等人的寻找和鉴定,到了北宋时期,内府所藏的确凿无疑的王羲之真迹,就只剩下60件了。不过,在编修《淳化阁帖》时,这些真迹有的深藏内府,有的被赏赐群臣,它们大多没被收录。


直到宋徽宗赵佶登基,这位艺术帝王决定将它们合成一部法帖,这便是《右军六十帖》。此作相比于《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等有三大明显的优点:其一是内容真实可信,没有其他丛帖“多收伪迹”的缺憾;其二是拓工精致,既无民间刻帖字迹的模糊孱弱,又无《阁帖》的枣木气。其三《六十帖》递藏有序,又得到了金、元、明、清皇家的妥善保护,因此完完整整,没有任何缺损,北宋时期的古色古香流溢于纸面。


《右军六十帖》总计三卷,包含60件书信手札,洋洋洒洒2000余字,有《适得帖》《差凉帖》《日月帖》《慈颜帖》《嫂安和帖》《宾至帖》《月半哀悼帖》等,不夸张地说,书法界99%的人没见过,囊括楷、行、草三大字体,草书还包括行草、章草、大草等风格,堪为王羲之笔法的“百科全书”


此作递藏有序,先后归金内府、绍兴内府、贾似道、赵孟頫、鲜于枢、周天球、项元汴、王鸿绪、清内府、翁方纲、翁同龢等所有,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和清雍正年间被先后摹刻上石,尤其是绍兴版本,最忠实于原作,笔画肥劲,结字细腻严谨,古意中和之气更加丰富。


《右军六十帖》以来历清晰、用笔丰富、笔墨与韵致完美合一闻名,每一件都优于《兰亭序》,清人何绍基就点评:“用笔中锋,其神情出于点画之外,洵为古今独步。”王羲之笔法的精髓之处,如中锋立骨、提按方圆变化、绞转连带,结构以欹侧取动态平衡,偃仰向背,似斜反正,字间映带如珠玉贯串,气脉随墨势起伏等,均能从这部法帖中学到。


当代书法家邱振中认为,《右军六十帖》融刚柔、方圆、动静于一体,是魏晋书法“中和之美”的见证,每临摹一通,技法、气韵就会上升一个台阶,常练常学,当入晋人门庭。从被私人、皇家收藏到如今公布于大众,尘封千年,令人振奋。


而今,我们将这三卷《右军六十帖》合成一部,对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的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标注了每一帖的帖名,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