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武安这片孕育了八千年前磁山文化的厚土上,一位扎根乡野的文化学者正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中华文明的密码刻进方寸之间。张海江,这位从磁山镇西万年村走出的艺术家,用二十年光阴淬炼篆刻技艺,更以多重文化身份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扛旗者"。

磁山沃土孕育艺术初心

1977年生于磁山文化发源地的张海江,自幼便显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知。学生时代,他的作文与画作屡获嘉奖,而故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刻符、石器纹样,更在他心中埋下艺术探究的种子。成年后,他广泛涉猎诗词、书法、绘画,为日后篆刻艺术打下深厚根基。



铁笔千琢成就方寸乾坤

与篆刻的结缘,源于一次文化展览的震撼。"那些印章在方寸间竟能容纳万千气象",回忆起初见篆刻的场景,张海江仍难掩激动。非科班出身的他,以近乎痴狂的执着叩开艺术之门:

以书养印:每日黎明即起临习汉隶章草,从《张迁碑》到《石鼓文》,二十年临池不辍;

以刀代笔:手指被刻刀划伤百余次,废石料堆满工作室角落,终练就"冲切结合"的独到刀法;

以文铸魂:将磁山文化符号、邯郸成语典故融入创作,《胡服骑射》《磁山粟源》等系列作品成文化名片。

其作品先后百余次在全国书画展赛中获奖,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篆刻家辞典》等权威典籍,方寸之间的金石气韵赢得业内"古朴中见灵动,苍劲中含雅致"的评价。



多重身份践行文化担当

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张海江的文化使命不止于案头:

考古研究:参与磁山文化遗址考古十余次,合著《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破解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密码;

文化传播:担任邯郸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组织"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武安中小学开设非遗传承课堂;

跨界融合:独创"成语印""农事印"系列,将《邯郸日报》刊发的散文诗作刻成组章,实现文学与篆刻的对话。





匠人情怀守望文明薪火

如今,这位身兼书画家、作家、考古研究者的多面手,依然保持着最朴素的生活节奏:清晨刻印、午后著文、黄昏调研。在他筹建中的"磁山文化印谱馆"蓝图里,陈列着用本地红砂岩刻制的二十四节气农事印、磁山遗址出土文物复刻印,他说:"每一刀都是与先民的对话,每一印都是文明的接力。"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张海江以铁笔为橹,在历史长河中摆渡文明。这位邯郸文化界的"多面手",正用最中国的艺术形式,讲述着最邯郸的文化故事。



通讯员:安好卿 赵国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