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传世法帖,大多篇幅简短、分布零散,虽然笔法精妙,意韵生动,展现最真实、最标准的古法,但是临学起来,不够便利,需要不断的搜集字帖,耗时耗力,而且短小的内容,不能系统掌握“二王”笔法。


尽管在唐朝,古人具备先见之明,创造《圣教序》、《十七帖》等集字作品,可拼凑法帖,远不如王羲之亲笔自然、灵动,缺乏魏晋雅士的俊逸之姿,并且它们的原稿失传,石碑漫漶,拓本也模糊不清,不适合临学。


实际上,唐代编制的王羲之巨著,除了集字法帖,还有把传世真迹,直接融合一体的宝典,譬如“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命人精挑细选,找出最精妙的60多幅王羲之真迹,打造出一部《澄清堂帖》


世人熟悉的《淳化阁帖》,也是藏有诸多“王书”,然而米芾曾言:“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淳化阁帖》不够完整,真伪掺半,此作乃是“皇家工程”,考证详细,制作精细,很多作品《淳化阁帖》也没有


卷内涉及行、楷、草3种书体,多以“空中取势”起笔,线条如游丝般轻盈,转折处多用绞转技法,形成“圆劲如铁”的质感,字字刚柔尽备、灵活多变。

就像《知宾帖》的“犹”字,线条圆融、舒畅,外观俊逸,而筋骨洞达,中间布白疏朗,营造虚灵的意韵,与下一字相连的状态,也更显全篇的动势和活力。


这部《澄清堂帖》原稿,早已消失无踪,幸好“宋拓本”保留,字字清晰无损,细节详尽,墨色生动、莹润,还原“书圣”神采,与真迹相差无几,据说宋太宗赵匡胤,当年攻打南唐时,见到此帖,心生青睐。


遂带回宫内,日日观摩和赏析,将其视为“传家宝”,后因过于喜爱,临终下令一同陪葬,直到百年之后,才重新发现,现藏香港中文大学,从2000多卷作品脱颖而出,选为“北山十宝”之一


如王文治题跋所言:“……《大观》虽工致过之,精气弗及也。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真世间稀有之宝!”,《澄清堂帖》凝聚王羲之的真正精髓,乃是稀世之宝,可时常临摹,掌握纯正古法和意韵,日后学习历朝拓本,皆轻松自如。


而今,我们对《澄清堂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