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是“笔法”,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书圣”王羲之的笔法又被后世视为“正统”。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尚意”“尚趣”书风的影响,到了明代时,王羲之用笔技巧几乎失传了。虽然赵孟頫高举“复古”,董其昌、王铎等人又进行“接力”,但这三位的字要么妍美过之,要么失于粗野,都没能得到王羲之的真传。


就在魏晋笔法行将断绝的关键时期,一位得道高僧用60多年时间,“破解”了王羲之书法奥秘,为笔法“续命”了300多年,他就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也就是朱耷,他是明代皇族后裔,因国破家亡而剃度出家、隐姓埋名,与青灯古佛、诗文书画为伴。


八大山人是“人掩其书”的典型代表,他的字论成就和境界要远高于书。之所以说他破解了王羲之书法奥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一生以王氏法帖为师,通过《兰亭序》《圣教序》《半截碑》和书信手札,将其技巧尽收笔端,这可以说是“形”方面的继承。


其二则是在“神采”上的还原,八大山人的字空灵隽永,与晋人的中正平和、潇洒自然一脉相承,作品的整体气韵胜过了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三家。而且,用郑板桥的话说,八大的学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很多人临摹《圣教序》《兰亭序》非常认真,但一拿开帖就会写了,这就是因为还停留在形似的阶段,没有自己的理解。而八大山人早已脱离这一阶段。所以,如果我们能细细临摹其作品,再去学王羲之法帖会事半功倍。


八大山人传世书法以《行书杜诗册》最为精彩,此作以王羲之笔法为基石,兼收李邕笔意,还参用秃笔,刚柔并济、雄健与妍美齐备,而且在书写时,他还将魏晋笔法进行了放大,细节更细腻、处理更细微,非常便于我们临摹。


《行书杜诗册》起笔多逆入平出,笔尖左挫后中锋右行,中段略提,收笔轻顿似有还无,行笔时提按变化丰富,转折处尤见匠心,时而以圆转裹锋暗过,筋骨如折钗股般遒劲,时而顿挫方折,又以飞白增加苍劲。结构舒展开张、欹正相生,如“波”“得”等字左高右低,“帝”“墓”等字上重下轻。


全册单字大小悬殊,通过疏密聚散营造动势和节奏感,情感饱满、书风自然,如郑板桥所言“八大山人书,非书也,哭也,笑也,愤懑无聊也。”将这部作品临摹通透,笔法、结字、章法、墨法都会有质的提高。


而今,我们将八大山人行书《杜诗册》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