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两个国家,一条边境线,千里之外的陌生婚姻。一个女孩,带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恐惧,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她用自己的青春换取生存,用眼泪浇灌着名为家的土壤。五年后,当她终于有机会回到故土,那个曾经的自己还在吗?那二万块钱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01

朴敏智看着窗外灰暗的天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裙角。咸镜北道的冬天很冷,工厂里的暖气时好时坏,她的指尖冻得发红。二十二岁,本该是花一样的年纪,她的脸上却很少有笑容。



“智子,组长找你。”一个年长些的女工走过来,低声说道。

敏智点点头,放下手中的布料,走向办公室。在路上,她听见几个同事在窃窃私语。

“又一个要嫁到中国去的。”

“听说能赚很多钱呢,比我们在这儿做十年都多。”

敏智没有理会,只是加快了脚步。组长办公室里坐着一个中年女人,穿着体面的羊毛大衣,看起来不像本地人。

“这就是朴敏智同志,”组长向那女人介绍,“我跟你说的就是她,手艺很好,性格也稳重。”

女人上下打量着敏智,露出满意的笑容:“很好,很好。”她转向敏智,“我听说你家里条件不太好?”

敏智低下头:“父亲在钢铁厂,最近厂里不景气,工资总是拖欠。母亲是小学教师,收入有限。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

“我明白,”女人打断她,“我可以帮你找到一条出路。在中国,有很多条件不错的男人愿意娶我们朝鲜的姑娘。你只要过去,就能过上好日子,还能寄钱回家帮助父母。”

敏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我...要嫁到中国去?”

“是的,江西省,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我已经给你挑好了一个不错的人家,男方三十五岁,有工作,家里有房子,条件稳定,没有不良嗜好。”

敏智沉默了。她想到那些嫁到中国去的女孩,有的再也没有音信,有的偶尔会给家里寄些钱回来。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但她知道留在这里,家里的生活只会越来越艰难。

“我需要考虑一下,跟家里商量。”敏智最终说。

女人点头:“明智的选择。不过别考虑太久,这样的好机会不多。”

回家的路上,敏智的心情很沉重。家里的平房已经十几年没有修缮了,屋顶在上次大雨中漏了水,墙角也有了裂缝。敏智推开门,母亲正在灶台前准备晚饭,锅里只有几块萝卜和一小把面条。

“爸爸还没回来吗?”敏智问。

母亲摇摇头:“今天厂里开会,说是讨论工资问题,可能要晚一些。”

敏智帮母亲择菜,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了:“妈,今天厂里来了一个人,说...说可以介绍我嫁到中国去。”

母亲的手顿了一下,没有立即回答。

“她说那边条件好,我可以寄钱回来帮助家里...”

“不行!”父亲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敏智吓了一跳。父亲的脸因为寒冷和愤怒变得通红:“我的女儿不会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爸爸...”

“闭嘴!这种事情不要再提!”父亲把帽子重重地摔在桌子上,“我们家再穷,也不靠卖女儿过日子!”

母亲轻声劝道:“老朴,你先别生气,孩子也是为了这个家着想...”

“不用说了!”父亲转身走出了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晚饭的气氛很压抑。父亲一言不发,敏智低着头吃饭,弟弟妹妹感受到了气氛的紧张,也不敢说话。饭后,父亲出去了,可能是去找同事商量工资的事情。

母亲帮敏智收拾碗筷,小声说:“你爸爸其实是担心你。我们听说过有女孩子嫁到国外去受苦的。”

敏智点点头:“我知道,妈妈。不过那位介绍人说,她给我安排的家庭条件不错,男方人也好...”



母亲叹了口气:“你想清楚了吗?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想帮助家里,”敏智轻声说,“弟弟妹妹还小,需要上学。爸爸的厂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你的工资又那么少...”

母亲的眼圈红了:“傻孩子,你总是为别人着想。”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的气氛一直很紧张。父亲坚决反对敏智嫁到中国去,但当他听说厂里可能要裁员时,整个人像是一下子老了十岁。敏智看在眼里,心里更加坚定了决心。

一周后,敏智找到了那个介绍人,告诉她自己同意了。

“你做了正确的决定,”介绍人笑着说,“放心吧,我会安排好一切。你只需要准备一些日常用品,其他的都由男方来负责。”

临行前一晚,敏智和母亲一起整理行李。

“这是我的一点积蓄,”母亲偷偷塞给敏智一个小布包,“不多,但紧急时候可以用。”

敏智紧紧抱住母亲:“妈妈,我会给家里寄钱的,我保证。”

母亲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只要你过得好,我和你爸爸就满足了。记得有空就写信回来。”

离别那天,父亲没有去送她。敏智知道,这是父亲的倔强,也是他的不舍。母亲送她到了车站,眼圈红红的,一直叮嘱她要照顾好自己,有困难就回家。

车子启动了,敏智透过窗户,看到母亲站在路边,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视野里。她转过头,擦去眼泪,面对着未知的未来。

02

陈志强站在赣州火车站的出口处,手里拿着一个写有“朴敏智”名字的牌子。他穿着整洁的衬衫和西裤,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

“这就是我的丈夫了吧,”敏智想,心里有些紧张。她拖着简单的行李,向志强走去。

“你...你好,我是朴敏智。”敏智生硬地用汉语说道。

志强点点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你好,我是陈志强。欢迎你来到赣州。”他想接过敏智的行李,但犹豫了一下,怕冒犯了这个初次见面的女孩。

“没事,我自己拿。”敏智抢先说道。

两人一路无言,坐上了开往郊区的公共汽车。志强偶尔偷瞄敏智一眼,敏智则一直看着窗外的风景。江西的冬天比朝鲜暖和很多,街上的人们穿着单薄的外套,有的甚至只穿一件毛衣。



“你...冷吗?”志强小心翼翼地问。

敏智摇摇头:“不冷,这里比我家乡暖和多了。”

“那就好。”志强松了口气,“我家在路边,还要走一小段路,不过不远。”

敏智点点头,不再说话。

下了车,两人沿着乡间小道走着。道路两旁是翠绿的田野,远处有起伏的山峦。敏智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色,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好看吗?”志强顺着她的目光问道。

“嗯,很美。”敏智轻声回答。

“我们这儿四季都很美。春天油菜花开,黄灿灿的一片;夏天荷花盛开;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虽然有点冷,但比北方暖和多了。”志强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了,你饿不饿?我妈在家做了饭,等着我们呢。”

敏智摇摇头,又点点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志强的家是一栋两层的砖房,虽然不豪华,但看起来结实干净。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和一些蔬菜,还有一只黄狗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汪汪!”狗看到陌生人,立刻警觉地叫了起来。

“别怕,它不咬人。”志强安慰道,同时喝止了狗,“旺财,回去!”

敏智紧张地站在原地,看着那条狗不情不愿地退回了狗窝。

“志强回来了?”一个中年妇女从屋里走出来,看到敏智,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

“妈,这是敏智,我媳妇。”志强介绍道。

敏智赶紧弯腰行礼:“阿姨好。”

李阿姨上下打量着敏智,目光既有好奇,又带着一丝审视:“进来吧,吃饭了。”她转身进了屋,声音听不出喜怒。

志强尴尬地笑笑:“我妈就这样,其实人很好的。你别介意。”

敏智点点头,跟着志强进了屋。屋内收拾得很整洁,虽然家具不多,但都摆放得井井有条。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四菜一汤,比敏智家里的伙食丰盛多了。

“来,坐吧。”志强拉开椅子,示意敏智坐下。

“爸,来吃饭了!”李阿姨冲着里屋喊道。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从里屋走出来,看到敏智,愣了一下,随即点点头,坐到了餐桌旁。

“爸,这是敏智,从朝鲜来的。”志强介绍道。

“哦,哦,好,好。”老人简短地回应,开始埋头吃饭。

饭桌上的气氛有些沉闷。敏智不习惯用吃中国菜,动作显得很笨拙。李阿姨看在眼里,忍不住摇摇头。



“你...不喜欢这些菜吗?”志强关切地问。

敏智赶紧摇头:“不,很好吃,我只是...不太会用筷子。”

“没事,慢慢来,习惯就好了。”志强安慰她。

饭后,志强带敏智去了二楼的房间。这是一个不大的卧室,有一张双人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窗户朝南,阳光充足。

“这是我们的房间,”志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算大,但住起来还算方便。那边是卫生间,有热水器,你可以洗澡。”

敏智点点头,环顾着这个将要生活多年的房间,心情复杂。

“我...我今晚睡沙发吧,”志强犹豫了一下,说道,“你刚来,需要适应一下。有什么需要,你就叫我。”

敏智没想到志强会这么体贴,愣了一下,轻声说了句:“谢谢。”

志强笑了笑,转身下楼了。

敏智坐在床边,打开行李,取出母亲给她的小布包。里面除了钱,还有几张家人的照片。她看着照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家千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嫁给了一个几乎不认识的男人。

03

第一个月对敏智来说,每一天都是挑战。早上,她常常被公鸡的叫声惊醒,不习惯乡村的作息。志强总是起得很早,轻手轻脚地下楼,怕吵醒她。等她起床下楼,志强已经出门上班了,留下的只有李阿姨那张不太友善的脸。

“你们朝鲜人都这么爱睡懒觉吗?”李阿姨一边择菜一边问,语气里带着些许不满。

敏智低着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不起,阿姨,我以后会早起的。”

“哼,我儿子娶你回来,可不是让你当大小姐的。”李阿姨把菜放进篮子里,“去,把院子里的衣服收了。”

敏智乖乖地去干活。她其实很能干,在朝鲜的时候就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家务,只是不熟悉这里的生活习惯,做什么都显得笨手笨脚。



午饭时,老陈也会回来吃饭。他很少说话,只是埋头吃饭,偶尔抬头看敏智一眼,目光复杂。敏智猜想,老人可能也不赞成儿子娶一个外国媳妇。

下午,李阿姨通常会去村里的广场跳广场舞或打麻将。这时候,敏智才能稍微放松一下,在屋子里走动,看看周围的环境。

志强晚上回来,总会带一些小东西给敏智,有时是一块糕点,有时是一本汉语教材,有时是一些简单的日用品。他教敏智基本的汉语,告诉她家里和村子里的规矩。

“我妈脾气是有点急,但人不坏,你别往心里去。”志强常常这样安慰敏智。

敏智点点头,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的处境,一个外国人,一个被买来的媳妇,没有资格要求太多。她只希望能够适应这里的生活,不给志强添麻烦,有朝一日能够寄钱回家,帮助父母。

第二个月,李阿姨带敏智去了村里的集市。这是敏智第一次正式接触村里的其他人。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小吃和日用品琳琅满目。敏智紧跟在李阿姨身后,不敢走丢。

“哎呀,这就是志强媳妇吧?”一个胖阿姨拉住李阿姨,好奇地打量着敏智。

“是啊,从朝鲜来的。”李阿姨的语气有些骄傲,好像在炫耀什么。

“长得挺标致的嘛,志强有福气。”胖阿姨笑着说。

“也就是年轻点,”李阿姨撇撇嘴,“啥也不会,连话都说不利索。”

敏智听懂了一些,脸红了,但没有反驳。

集市上的人们对这个朝鲜媳妇充满好奇,有的直接上前打量,有的在背后窃窃私语。敏智感到自己像是一件展览品,被人随意评价。

“听说花了不少钱呢。”

“这种外国的,谁知道会不会跑了。”

“志强也是,找个本地姑娘不好吗?”

李阿姨听到这些议论,脸色有些难看,拉着敏智快步离开了集市。

回家路上,李阿姨突然停下脚步,转向敏智:“你知道我儿子为你花了多少钱吗?”

敏智摇摇头,心里忐忑。

“十万!整整十万人民币!”李阿姨伸出十个手指,“我们家攒了多少年的钱啊!你要是敢跑,我跟你没完!”

敏智被这突如其来的指责吓到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阿姨,我不会跑的,我...”

“少说没用的!”李阿姨打断她,“好好干活,照顾好我儿子,别让我们家白花这个钱!”

敏智点点头,泪水终于流了下来。

晚上,志强回来,发现敏智眼睛红肿,便追问原因。敏智不愿多说,只是摇头。志强去厨房问母亲,两人随即争执起来。



“妈,你又欺负她了?”志强的声音从厨房传来。

“我欺负她?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李阿姨提高了嗓门,“这么多钱买个媳妇,万一她跑了怎么办?”

“她不会跑的,妈。敏智是个好姑娘,你为什么不能对她好一点?”

“我怎么不对她好了?我让她干什么了?不就是收个衣服、扫个地吗?这是做媳妇的本分!”

敏智听着厨房里的争吵,心里更加难过。她不想因为自己让志强和母亲关系紧张,但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李阿姨的认可。

夜深人静,敏智躺在床上,想起了远在朝鲜的家人。此时的父母是否安好?弟弟妹妹是否顺利上学?她好想给家里写信,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寄出去。朝鲜和中国之间的邮件往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对她这样的普通人来说。

敏智翻来覆去睡不着,志强似乎感受到了她的不安,轻声问道:“你还好吗?”

敏智点点头,又摇摇头。

“是想家了吧?”志强坐起身,打开床头灯,“我能理解,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肯定不容易。”

敏智忍不住抽泣起来:“我...我想给家里写信,但不知道怎么寄。”

志强思考了一会儿:“这样吧,我帮你想办法。我厂里有个朋友,做边境贸易的,说不定有渠道。你先写信,我帮你问问。”

敏智感激地看着志强:“谢谢你,志强。”

“别客气,”志强微笑着,“我们是夫妻了,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这是敏智第一次感受到在这个家里有人真正关心她,心里的一些坚冰开始融化。

第三个月,敏智的汉语有了明显进步。她开始能够与村里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也能听懂李阿姨的大部分话语。志强给她买了一部便宜的手机,教她如何使用,这让敏智感到无比新奇。朝鲜的普通家庭很少有人用智能手机,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有了手机,敏智开始学习更多的汉语,也能看一些简单的视频和新闻。她发现中国的生活与朝鲜宣传中的形象很不一样,这里的人们看起来更加自由、富足。

1天, 敏智在集市上看到一家小服装店在招工,需要会缝纫的人。她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走进去。



“老板,你好,我会缝纫,想来应聘。”敏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

老板娘是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上下打量了敏智一番:“你是外地人啊?”

“我是朝鲜人,嫁到村里的。”敏智老实回答。

“朝鲜人?”老板娘惊讶地挑了挑眉,“会说中国话吗?”

“会一点,正在学。”

“那缝纫技术怎么样?”

“我在朝鲜的服装厂工作过两年。”敏智自信地说。

老板娘思考了一会儿,拿出一块布料和针线:“你先缝一个样品看看。”

敏智接过布料,熟练地开始操作。她的动作娴熟而精准,很快就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衣领。老板娘检查了成品,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

“不错,手艺很好。这样吧,你先试用一周,日结工资,每天五十元。如果合适,可以长期合作。”

敏智心里一喜,五十元一天,一个月就是一千五百元左右,这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谢谢老板,我明天就来上班。”敏智高兴地说。

晚上,敏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志强。志强先是惊讶,随后替她高兴:“太好了!你有了自己的收入,会更有自信的。不过,你确定自己能应付吗?工作会很辛苦的。”

敏智坚定地点头:“我能行,在朝鲜的时候,我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这里应该不会更累。”

志强看着敏智,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你真是个坚强的姑娘。”

让敏智没想到的是,李阿姨对她找工作的事情反应强烈,当晚就找到了志强。

“你媳妇出去工作,像什么话?村里人会怎么说?说我们家虐待她,让她出去赚钱养家?”李阿姨生气地说。

“妈,现在什么年代了,女人出去工作很正常。”志强劝道,“敏智想有自己的收入,这有什么不好?”

“那她还管不管家了?家务活谁来做?”

“我们可以一起做,我下班回来也可以帮忙。”志强坚持道。

李阿姨气得摔了碗就走:“随你们便吧!别人说闲话我可不管!”

敏智在一旁听着,心里又愧疚又难过。她不想破坏这个家庭的和谐,但她也渴望有自己的一份收入,能够寄钱回家,帮助父母。



“志强,要不我还是不去了吧,”敏智小声说,“我不想让阿姨生气。”

志强摇摇头:“你别管我妈,她就是老观念重。你想工作就去,我支持你。等你有了自己的收入,我妈看到了,自然会改变看法的。”

敏智感动地点点头,心里对志强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

接下来的日子,敏智每天早早起床,做好早饭,打扫好屋子,然后去服装店上班。晚上回来,她还要做晚饭,洗衣服。虽然很辛苦,但她没有抱怨。志强看在眼里,心疼不已,常常主动帮她分担家务。

李阿姨起初还是不高兴,但当敏智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些水果和小礼物给她时,脸色缓和了许多。

“你自己赚的钱,给我买什么东西,留着自己用吧。”李阿姨嘴上这么说,但还是收下了礼物。

敏智微笑着:“阿姨照顾我这么久,我应该感谢您。”

李阿姨看了看这个外国媳妇,心里的隔阂似乎少了一些。

04

春天来临时,敏智已经在服装店工作了三个月。她的汉语进步显著,能与同事和顾客流利交流。老板娘很满意她的工作,提高了她的工资,每天六十元。敏智把自己的收入一部分交给家用,一部分存起来,打算寄回朝鲜老家。

志强帮她联系了一个做边境贸易的朋友,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寄钱和信件回朝鲜的渠道,虽然费用不低,但总算解决了敏智最大的牵挂。

“你写信吧,我帮你寄出去,钱也一起寄,”志强说,“不过别抱太大希望,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到达。”

敏智感激不已,连夜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并附上了三百元人民币,折合成朝鲜货币,在当地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寄出信件的那天,敏智忐忑又期待。她不知道家人会如何看待她现在的生活,也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回信。但至少,她尽到了自己作为女儿的责任。

夏天的一个晚上,敏智和志强坐在院子里乘凉。夜空中星星点点,青蛙在远处的稻田里呱呱叫着,蛐蛐在草丛中鸣叫。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志强,”敏智突然开口,“我们...我是说...你有没有想过要孩子?”

志强愣了一下,转头看着敏智,月光下,她的脸庞显得格外柔和。

“你想要孩子了?”志强小心翼翼地问。

敏智点点头:“我们结婚快一年了,村里人都在问,我想...也许是时候了。”

志强握住敏智的手:“只要你准备好了,我都听你的。”

敏智靠在志强肩上,心里有种踏实的感觉。这一年来,虽然有很多艰难和不适应,但志强的体贴和关心让她渐渐接受了这个家,这个男人。

“阿姨肯定会很高兴的,”敏智轻声说,“她一直想抱孙子。”

志强笑了:“是啊,我妈天天念叨这事呢。你要是能给她生个孙子,她肯定把你当宝贝一样。”

两人相视而笑,在这宁静的夜晚,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两个月后,敏智发现自己怀孕了。李阿姨得知这个消息,激动得不得了,立刻去集市买了很多营养品,还找了村里的老医生来看诊。

“你要多休息,别累着,”李阿姨叮嘱敏智,“想吃什么告诉我,我给你做。”

敏智惊讶于婆婆态度的转变,但也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怀孕后,敏智不得不辞去了服装店的工作。老板娘很是惋惜,临走还送了一套婴儿衣服给她。

“等你生完孩子,还想工作的话,随时欢迎你回来。”老板娘真诚地说。

敏智感激地点头,心里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怀孕期间,敏智收到了朝鲜家里的回信。信是通过志强的朋友辗转带回来的,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信中,母亲流露出对女儿的担忧和思念,也感谢她寄回的钱,说家里情况有所改善,父亲的厂子恢复了一部分生产,弟弟妹妹学习都很好。

读完信,敏智既欣慰又想家。她摸着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永远不会见到外公外婆,心里有些酸楚。

志强看出了她的心思,安慰道:“别担心,也许将来情况会变好,国与国之间的来往会更方便,到时候我们可以带孩子回去看看。”

敏智微笑着点头,虽然知道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冬天来临前,敏智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取名陈小明。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整个家庭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氛。李阿姨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孙子身上,对敏智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了。

“我儿媳妇就是好,生了个这么壮实的孙子!”李阿姨逢人就夸,那骄傲的样子,让村里人都笑她。

志强抱着儿子,爱不释手:“敏智,谢谢你给我们家带来这么大的福气。”

敏智看着丈夫和儿子,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个曾经陌生的家庭里。

小明的满月酒办得很热闹,志强请了全村的人来喝酒。村里人这才彻底接纳了这个朝鲜媳妇,毕竟她为陈家传宗接代,还生了个大胖小子。

“你们那边有什么习俗吗?”志强问敏智,“满月要不要做点什么特别的事情?”

敏智想了想:“在我们那里,满月时会剃光宝宝的头发,这样将来头发会长得又黑又亮。”

志强立刻同意:“那就按你们的习俗来!”

李阿姨原本有些犹豫,但看到儿子坚持,也就没有反对。这是敏智嫁到这个家以来,第一次能够按照自己家乡的习俗做事,她心里既感动又骄傲。

小明很乖,很少哭闹,日渐长大。敏智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有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希望有一天能带孩子回去看看。

志强看出了她的心思,一天晚上,他郑重地对敏智说:“我听说最近朝中关系有所缓和,边境贸易也恢复了一些。也许过几年,你可以申请探亲签证,回去看看你的父母。”

敏智眼前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

志强点点头:“我会帮你打听的,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支持你回去看看。”

敏智抱住志强,心里满是感激。

05

时光飞逝,转眼间小明已经四岁了,上了幼儿园。敏智也重新找到了工作,这次不是在服装店,而是在家接单做加工,这样可以兼顾照顾孩子。她的汉语已经非常流利,除了一点口音,几乎和当地人没什么区别。

志强在这几年里也有了变化,从建材厂的普通工人升为了班组长,收入增加了不少。家里添置了新家具,还换了一台大彩电。李阿姨的身体不如从前了,但有孙子陪伴,每天乐呵呵的。老陈也退休在家,喜欢带着小明在村子里转悠,向邻居们炫耀自己的外国媳妇生的孙子多聪明。

敏智虽然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减少。每逢朝鲜的传统节日,她都会做一些家乡的饭菜,给小明讲朝鲜的故事,希望孩子能了解母亲的文化。她定期寄钱回家,金额也从最初的几百元增加到了上千元。家里的回信虽然不多,但每次收到都让她欣喜若狂。

2023年初,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朝中两国关系因为某些政治原因出现了短暂的缓和,边境口岸增加了通行名额,允许一些在中国的朝鲜公民短期回国探亲。

志强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敏智。

“你可以申请回去看看了!”志强兴奋地说,“虽然手续还是很复杂,但至少有机会了!”

敏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五年了,整整五年没见到家人,她几乎忘记了父母的模样。



“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回去了?”敏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不过需要准备很多材料,还要交不少钱,”志强解释道,“我朋友说大概需要两万到三万元的费用。”

敏智心里一沉,这么多钱,是他们一家小半年的收入。

“太贵了,”敏智摇摇头,“我们还是再等等吧,也许以后费用会降低。”

志强坚定地说:“不用等了,我已经存了一些钱,足够你回去看看了。五年没见家人,你肯定很想他们。”

敏智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没想到志强如此理解她的心情,愿意为她花这么多钱。

“谢谢你,志强,”敏智抱住丈夫,“你真好。”

志强笑着擦去她的眼泪:“别哭了,我们明天就去县城申请材料,看看具体需要准备什么。”

申请探亲签证的过程比想象中还要复杂。首先,敏智需要证明自己的朝鲜公民身份,这对一个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其次,她需要提供在中国的合法居留证明,这也是个问题,因为她当初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嫁过来的,没有办理正式的移民手续。

志强跑了很多部门,找了很多关系,甚至不得不支付一些“额外费用”,终于把所有材料都准备齐全。整个过程花了他们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和两万多元的费用。

这期间,敏智也在做着自己的准备。她织了毛衣给父母和弟弟妹妹,买了一些中国特产,还准备了一些小明的照片,想让家人看看自己在中国的新生活。

终于,在2023年6月,敏智的探亲申请获得了批准,她可以回朝鲜停留两周。拿到通知的那一刻,敏智和志强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梦想成真了,我终于可以回家看看了!”敏智激动地说。

李阿姨得知这个消息,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一方面,她为儿媳妇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她又担心敏智回去后不愿意回来。

“你会回来的,对吧?”李阿姨忍不住问敏智。

敏智坚定地点头:“当然,阿姨,这里也是我的家,我的丈夫和孩子都在这里,我怎么可能不回来?”

李阿姨这才放心,还帮敏智准备了一些朝鲜人喜欢的礼物,让她带给岳父岳母。

出发前一晚,志强拿出一个信封,交给敏智:“这是两万块钱,你带回去给你父母。这些年他们不容易,你又不在身边,希望这些钱能帮助他们改善一下生活。”

敏智看着信封,再看看志强,心里满是感动。这两万块钱对他们家来说不是小数目,几乎是志强一年的工资。敏智知道,为了凑这笔钱,志强一定省吃俭用了很久。

“这太多了,”敏智摇摇头,“我们家里也需要钱。”

志强坚持道:“拿着吧,我知道你一直想多帮助家里。这些年你在这边很辛苦,这是我应该做的。”

敏智抹着眼泪,接过信封:“谢谢你,志强。我一定会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志强抱住敏智:“你路上小心,按时回来,我和小明等你。”

第二天一早,志强开车送敏智去了边境城市丹东,那里有直达朝鲜的班车。临别时,志强再三叮嘱敏智注意安全,有什么情况立刻联系他。

“两周后,我会在这里接你,”志强说,“记得按时回来。”

敏智点点头,依依不舍地与丈夫告别,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车子缓缓驶向边境检查站,敏智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五年了,她终于要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她不知道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父母是否还健康,弟弟妹妹是否已经长大成人。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房屋、邻居,是否还如记忆中一样?

检查站的工作人员仔细检查了敏智的证件和行李,态度严肃而冷漠。通过边检后,敏智登上了开往朝鲜的班车。车上只有少数几个乘客,大多是做生意的商人或者和敏智一样探亲的人。



敏智靠窗而坐,看着窗外的风景渐渐变化。从中国繁华的城市,到边境地区的简朴村落,再到朝鲜整齐划一的建筑和道路。她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

“终于要回家了,”敏智在心里默默地说,“但我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06

班车停在了咸镜北道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离敏智的家乡还有一段距离。敏智下了车,熟悉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家乡特有的气息。虽然只离开了五年,但她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

敏智拿出手机想给家里打电话,才想起在朝鲜,普通民众的通讯受到严格限制,她的中国手机在这里根本无法使用。她只好拦了一辆摩托车三轮车,用带来的朝鲜货币支付了车费,向家里赶去。

一路上,敏智贪婪地看着窗外的景色。家乡的变化不大,依旧是那些熟悉的建筑和街道,只是似乎比记忆中更加破旧和萧条。路上的行人衣着朴素,表情严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敏智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全家福的照片,照片上的小明笑得那么灿烂,志强站在一旁,眼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她把照片小心地放回口袋,心里有些不安。家人看到她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反应呢?

三轮车在一栋老旧的公寓楼前停下,敏智付了钱,拿着行李走向那个熟悉的单元门。她的心跳得厉害,手心冒汗。五年了,她终于回来了,站在了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敏智深吸一口气,敲响了家门。门内传来脚步声,随后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妇女出现在门口。看到敏智的那一刻,妇女的眼睛睁大了,嘴巴微微张开,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妈妈...”敏智的声音哽咽了。

“智子?真的是你吗?”母亲的声音颤抖着,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都泣不成声。母亲摸着女儿的脸,像是要确认这不是梦境。

“你回来了,真的回来了,”母亲一边哭一边说,“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