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逛菜市场的时候,真有点感慨,这春夏一交替,菜摊就像开盲盒一样,五花八门的新鲜菜冒出来,让人挑花了眼。上周还在愁冬天几乎天天大白菜萝卜、变着法儿凑合吃。转眼一看,嫩嫩的豌豆、胖墩墩蚕豆、长得清清爽爽的香椿、紫红紫红的马兰头、细长如翡翠的春笋全冒头了。


说真的,小的时候无感,反正什么菜端上桌都咽得下。但现在自己掌勺以后,才发现:时令菜吃的是时节的味道,也有点小时候馋嘴的回忆。关键是,这些菜不光好吃还“讲究”,比平常日子的蔬菜多了几分新鲜劲儿和人情味。

我先来八一八,每到春夏交替必买且必吃的几种菜。郑重声明:不同地域有差异,以下为我的北方城市亲测体验+南方出游“云吸菜”成果~

香椿

先说香椿。真是季节限定的绝对王者,菜市场一露头就被疯抢,摊主都懒得讲价。你发现没有,现在香椿的价格已经成了“春天身价排行榜TOP3”常客。爱吃的人说“吃的不是椿,是春天”,不爱的大喊“像虫子味儿”……但不影响它年年春初一身贵族气质。


说点冷知识:香椿在中国有上千年食用历史,明清文人都爱它,说它能“辟邪去腥,发少年之气”。祖辈更把头茬香椿看的宝贝一样,非得跟鸡蛋一炒,鲜美无敌。我查过点书,香椿作为野菜的“顶流”,营养也不赖,含维C很高,还有点淡淡的挥发油,传说有杀菌作用(虽然我只是觉得香……)。


现在的香椿分“头茬”和“二茬”,头茬的泛红、细嫩、叶片少,极贵,一把二三十元甚至更高。去年碰到一次40一斤,眼泪都要下来。下手算盘要算清楚,勤快的会等头茬高价那一波过了,入手点二茬的,便宜不少。口感上头茬肯定嫩,但我觉得二茬炒吃、做酱也很香。


买香椿经验我总结了几点:

  • 看色泽发红,不是深绿的那种老椿;

  • 闻香气要浓郁,淡的就别买了;

  • 叶柄细、油亮有水分感的最嫩;

  • 千万别买发黄的,容易发苦发柴。

曾经贪便宜买过一把外表“打针脸”红得可怕的香椿,结果一炒全苦了,浪费了一个下班后的好心情……小教训,大家别重复。


豌豆尖

豌豆尖,这可是春天里超级嫩绿的小可爱。它和豌豆其实是一家,但咱吃的是最嫩的藤尖和叶子。每次在菜市场看到一堆“草”(别嫌弃形容哈哈),捡那些细嫩纤细的,拎回家一炒一烫,鲜得掉眉毛。


历史上豌豆是“外来户”,从西域带进来后大量种植,但专门吃菜嫩芽,这怕是中国人的“吃草”智慧。豌豆尖一进超市就显示高级,哪怕一小把十块、十二块,大家还是抢着买,因为这就是春天的脆爽和豆香。产地不同价差也大,本地大棚的便宜些,云南空运的贵得有点离谱,但口感确实细微区别,云南的水分足、断生后一股清香,本地的更接地气,带点微苦。


选购豌豆尖tips:

  • 选藤较细、叶子卷曲、颜色鲜绿的;

  • 不要大量老梗,不然炒完像嚼丝绳;

  • 茎秆有水感、用手一掐易断,就是嫩的。

有次图省事点外卖,某高端餐厅豌豆尖一份要将近30,结果分量极少,点着“高端仪式感”,味道中规中矩,还不如家里热水一烫沾蒜蓉调汁……所以朋友们,豌豆尖买菜才是王道。


蚕豆

小时候觉得蚕豆长得可丑,大个青绿,又笨又憨。春夏一到,园子里的蚕豆籽“砰砰”冒出来,剥壳成了家庭式“消遣”。每年我妈都会抓我和弟弟围坐一起剥蚕豆壳,边剥边八卦。其实,现在回头看,这才是真的烟火气。


蚕豆好坏最直接体现在新鲜程度。新鲜的蚕豆壳薄、有油感,轻轻一掰就开;豆仁颜色碧绿,粒粒饱满。市面上一斤价格从八块到二十块不等,普通早市便宜些。买的人多了,就连大型社区团购也经常搞“现摘蚕豆”预售PK。


蚕豆的选购秘诀简直是家有老人启蒙:

  • 新鲜度最重要,手感要鼓胀、掰着炸壳;

  • 豆仁表面无斑、无皱皮;

  • 最好当天买当天吃,不然放一天就蔫。

味道方面,清炒蚕豆、蚕豆焖饭、蚕豆蒸蛋,怎么做都带点春的鲜甜和“土腥”——说实话,不爱蚕豆腥味的人记得多放点蒜末和香葱,会“合口”很多。买过“快下市的老蚕豆”,口感真心不行,所以千万别贪便宜买太多。


春笋

春天的笋,总感觉带着一身泥土香,每天早上进菜市场,一大堆“刚出地”的胖乎乎春笋赫然在列。不同于冬笋的肥厚,春笋最迷人的就是它那股清甜、脆嫩,光是削皮就能闻到大自然气息。关键这玩意儿,真是季节限定的代表,一年也只有这几周高光期。


春笋价格浮动很大,看产地和鲜度。苏南产地的上好春笋可以卖到十几块一斤,市场批发的便宜点,但处理起来麻烦:削皮、去老根、焯水、泡发……这些可都是体力活。我第一次买春笋,完全被外形迷惑,挑了一大堆粗大结实的,结果回家剥皮只剩三分之一,剥得一身土。后面学精了,专挑稍细、结实、底部有泥的新掏的,那才保鲜易做。


笋买回来要赶紧处理——太新鲜甚至带点泥土清香,焯水去涩超重要。做法千千万:春笋腊肉、春笋油焖、咸肉蒸笋,无论哪道都觉得,春天值了!根本没必要去买大牌“春笋罐头”,现买现做才最过瘾。


马兰头

马兰头知道的人不算多,但在南方春天是绝对的餐桌C位。它长得普普通通,在河沟边、田埂旁最爱“野生出镜”。近两年天南地北美食短视频都在安利“马兰头拌豆腐”,其实这菜品历史古老,《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它清热散毒的妙用。马兰头价格还真有点跳跃:早市农民自种的一兜七八块,商超精选的洗净后小盒装一样能卖到十几二十块;本地买更划算,没必要追求所谓“精品认证”。


挑选小妙招:

  • 看根部短、茎叶嫩小的新摘的;

  • 卷曲度大、鲜绿色的最新鲜;

  • 闻起来有草本清香,不要苦味浓重的(老马兰头口感不好)。

说个小插曲,幻想过在阳台种马兰头,结果种子洒了三次都没发芽,我妈笑我“人家生存能力不是室内奋斗型,是‘想野就野’那种”。哭笑不得。

家里都爱马兰头拌豆腐,那股清香太治愈。拌的时候自己切碎马兰头,豆腐用布沥干,撒点盐、香油、花生碎,美味到停不下来,比外面馆子里做的更本真。不得不提的是,南方的马兰头小巧,北方大批量的要扎实一些,口感微微有差,个人更偏爱南方的细嫩派。


回想小时候,觉得每逢换季大人就念叨着吃点“时令菜”,现在自己长大了才感觉,抓紧每个时节的味道,是留住生活仪式感的最好方式。这些春夏交替的限定蔬菜,可能比肉还难抢,但吃上一口有种莫名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买时令菜其实不用盲目追求贵,摊头新鲜、跟老板聊聊天,运气好还能遇上当天采摘的“头水货”。建议每次少买一点,隔天换着花样做,新鲜度和营养都不会打折。天热了,可以偷懒用蒸、拌、焯水,保留菜的原味,补一补春天的能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