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传奇:

从茅草屋到农家院的“饮食基因”

1983年,成都温江的渡口边,一间茅草屋里飘出阵阵肉香。舒国军支起一口铁锅,用温江野生青蒿、现宰猪肉和家传红油辣椒熬煮炖肉。他说:“炖肉要‘耙而不烂,肥而不腻’,火候差了半分钟都不成。”彼时,茅草屋虽简陋,却成了方圆百里食客的“味觉灯塔”。赶集的农夫、渡船的工人,甚至远道而来的食客,只为这一碗热气腾腾的舒炖肉。邓小平之妹邓先蓉尝后题词“肥嫩鲜香利于保健”,更让这锅炖肉声名大噪,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初代网红”。


1990年,茅草屋化作青瓦白墙的“舒炖肉”农家院。第二代传人舒俊在喧嚣中执守静气。他引入现代餐饮管理,却坚持“汤料每日现调,辣椒手工舂碎”。“客人吃的是老味道,不是花样。”有人问:“咋不搞连锁?”舒家人笑答:“火候差一分,味道就变咯。”木桌上,粗瓷碗盛着琥珀色的肉汤,食客们咂摸着滋味,恍惚间仍觉身处当年的茅檐下——变的是屋瓦,未改的是滚烫的烟火初心。

2023年,第三代传人舒洋将后厨搬进通透的玻璃房,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直播“一勺红油淋透颤巍巍的五花肉”,有网友惊叹:“42年老店?这才是初代网红的祖师爷!”

口述光阴:

青蒿炖肉传三代,守的是“人味”

“都说我们轴,可炖肉的魂,是轴出来的。”舒家第三代传人舒洋看着外面的食客,语气笃定。“爷爷当年用青蒿去腻,爸爸加了香叶增味,我试过用现代工艺提纯,但最终发现,只有‘笨法子’才能留住魂。”

他的记忆里,祖父舒国军的故事,是浸着晨露的。天未亮时,他踩着草鞋进山采青蒿,专挑叶尖凝着露珠的,“带露的叶子有野性,能镇住油腻”。到了父亲舒俊手中,曾有供应商提议大棚种植青蒿,他当即摆手:“失了山野气,还算什么舒炖肉?”如今,舒洋仍守着老规矩——青蒿只收渡口农户按古法种的,猪肉必选当天现杀的土猪。“食材若将就,招牌就砸了。”


问及秘方,他掀开锅盖,白汽蒸腾间笑意朦胧:“哪有什么秘方?无非是三代人守着同一口锅,不敢眨眼。”童年记忆里,父亲总蹲在灶前,用竹筷轻戳肉块,眉头随肉质起伏舒展或紧锁。“多炖一刻则散,少炖一分则腻,全凭手心感知火舌的温度。”舒洋捞起一块颤巍巍的炖肉,“所谓传承,不就是让旧时光在胃里活着吗?”

谁才是初代网红?答案在时间里


四十二载春秋,从茅草屋到玻璃房,变的是炊烟袅袅的形式,不变的是锅里沸腾的“人味”。当网红美食在流量中昙花一现时,舒炖肉用三代人的固执证明:真正的“初代网红”,不在热搜榜上,而在百姓的舌尖记忆里,在时光腌渍出的永恒滋味里。

一碗肉香了半世纪,你说,“红不红”?

供稿:姜枭

排版:陈曦

审核:王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