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掉半个月房租,是种什么体验?

最近,上海某餐厅给出了最新答案:

您看这道菜,品雨林生态、享尊贵人生,要您3888元一点儿都不贵。

该说不说,这一口下吃去,不得被香迷糊?

嗯……

迷糊是真的 ,但可能不是香的。

这就要提到上海这家餐厅的最后一道压轴甜品,可谓吸收了天地之“精华”,名字叫做 “一朵鲜花插在象粪上”。



没错,甜品的原材就是字面意思——大象的粑粑。

它重新定义了“你吃屎了?”绝对不是一句骂人话——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明明可以抢钱,却送你一坨屎”。 广大网友表示很安心,良心商家啊,不坑穷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餐桌开始变得这么抽象了?

这场大型“舌尖上的服从性测试”到底是怎么展开的啊?



有探店博主深入虎穴,探访了这家以象粪甜品为招牌的餐厅。

这是一家开在上海的云南菜餐厅,3888元只是人均消费。咱们就说,这价位,直接去云南可以吃一周了。

说是餐厅,其实这里更像一家博物馆。你会发现自己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来探险的。服务员对食客的称呼就是探险家。

大餐开始前,讲解员or服务员还卖了个关子,说今天肯定会吃到大象粪便,但是要最后再揭晓大象粪到底在哪道菜里面。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啊。



已知,你的菜里有屎,求,哪道菜里有?

开餐第一站,讲解员就带大家进入一个小黑屋,再让大家从花盆里亲手剪下一片叶子,然后就着露水和蜂蜜吃。



上一个靠喝露水、吃蜂蜜过活的还是小龙女吧?不得不说,这格调真的上来了。

待到第二道大门徐徐打开后,另一位讲解员爬上梯子,为大家讲解生态融合料理的概念。



在深度叙事后半小时后。食客们除了进门前的一片叶子外,还颗米未进呢。

第二道菜,原材料是来自云南景迈山的香柳叶。服务人员一顿操作猛如虎,先用液氮冷却叶子,再“啪”地拍碎,撒在奶油上。据讲解,此番操作可以带来一种雨林的气息。

紧接着一众人等,围着奶油转圈圈,每人拿着薄脆饼干刮着吃这盘撒了树叶碎末的奶油。



第三道菜名叫岩石上的森林。工作人员再次强调植物是从云南景迈山移植过来的。

为啥叫岩石上的森林,其实看了你就明白了,就是把一盘沙拉倒在一块大石头上。



关键是,吃的时候还不让拿餐具,必须用手抓,说是,云南布朗族相信用手抓的食物是最美味的。



而下一道菜,终于让用勺子了。你不知道这里的餐具门道儿有多深。这可不是一般的勺子,这是味蕾按摩勺。

食客一脸不明觉厉。但当服务人员说,上一位客人也用过这个按摩勺时,大家脸都绿了。



而用按摩勺子吃进的“珍馐”,灵感来源于寄生花。用讲解员的话就是,这花散发出来的不是香味,而是尸体降解时的味道。翻译一遍是:尸臭味?

用味蕾按摩勺,按压尸臭味的食物于舌面上这是什么感觉?马上要yue。

接下来一道菜,是一块粉红色的冰,冰上喷有蜂蜜和花粉。



就在大家完全不知道从哪下嘴时候,服务人员说,请大家不要害羞,弯下腰、低下头,伸出舌头,把冰面上的花粉和蜂蜜,完全舔掉。找回童年的快乐。

接下来的画面就有趣了,甭管女士们为了这顿格调满满的大餐化了多么精致的妆容,男士们多么衣冠楚楚,这时候都要撅起屁股,把脸放进冰做成了盘子里,大舔特舔。主打一个吃没个吃相,喝没个喝样。

店家真的不是在整蛊食客的吗?

此后,在食客们进行一番吃猪肉听猪叫、吃鹿肉听鹿鸣的心理折磨后。终于进入了吃屎环节。



通过此前历练,吃屎已经不算很艰难了。

经过高温烘焙的象粪,已经看不出原有的形状。更像似趣多多里的巧克力豆。

据食客描述,其口感酥酥脆脆,和之前的尸臭味菜品相比,还真算不上难吃呢。



这好比网络上流传的一道很难选的题:屎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的屎,到底选择哪个?

哎,真是只能选择死亡啊。

据说,这家餐厅每周开放两天,每晚仅开放1桌,设12个餐位,为食客提供十五道菜式。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谁能想到,这年头连吃屎都得排队了?

大快人心的消息是,这个哗众取宠、大搞“象粑粑发酵哲学”的餐厅,已经被相关部门火速叫停并立案调查了。虽然大象粪便已经经过消毒,但还是有很大的健康隐患,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其食材竹虫、蚂蚁和大象粪便等等,也已经被封存了。





此事看着荒诞,却不算特别罕见。

上一个烹饪大便的厨子,甚至还给评委品尝过。

这就不得不说起一档古早的烹饪综艺节目《顶级厨师》。



当年这综艺最出圈的,莫过于评委曹可凡吃“九转大肠”的表情包了。



如果选一个词形容《顶级厨师》,那就是比上面提的餐厅更“抽象”。

评委之一的刘一帆生于台湾省,是前费尔蒙和平饭店行政总厨。

他要求严苛,提出切洋葱碎必须达到0.1公分、0.2公分X0.2公分的标准。



他推陈出新。有选手推出一道茶叶面条配洋葱奶昔。曹可凡闻了都皱眉。

他讲究融合。比如,选手制作的川菜和最新的分子料理相结合。



再比如,巧克力煮海鲜、西瓜汁煮猪肉、草莓爆炒黄瓜…… 全部不走寻常路。



“九转大肠”这道菜,出现在晋级赛上。

一直被评委批评格调不够、创意不足、“不知道怎么走到这来的”的选手小胖。在做此菜时暗藏心机。



评委曹可凡先试吃了第一位选手的“九转大肠”,点评语是:“料加重了,大肠原来的味丧失得比较多……”

别着急,选手小胖给评委们端上来的大肠是原味的!

在做这道菜之前,小胖就力求“要保留一些味道的”。

在卤大肠的时候,他竟然用的是清洗大肠的水做了浇头。主打一个原滋原味。良心小胖自己还吃了一口,呃……



先上场品尝的是评委李宗盛,刚一闻味儿,就面露难色。他尝试吞下…… 嗯……根本咽不下去。



最后一位上场的则是主厨刘一帆。

行政总厨不愧是行政总厨,他是评委中唯一一个咽下了大肠的人,而且完全面不改色,让人心生敬畏。



重点要说说第二位品尝的评委曹可凡。他和小胖之间,进行了一场顶级博弈。

曹问:“你是有意把味道保留的吗?”“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他答:“是故意的。”





气势上,小胖理直气壮,毫不心虚:“为了让评委老师知道自己吃的是大肠。所以特意保留了一部分大肠的味道。”

被小胖将了一军的评委曹可凡进退两难了。不吃,就无法淘汰;吃了,就永生难忘。

面对这盘夹带私货的大肠,曹可凡只能明知山有屎,偏向屎山行了。



这道菜后,厨子小胖不出意外地被淘汰了。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沮丧和悲伤。离场前他甚至高兴地振臂高呼:“我这次来,值了!”



网友们纷纷评论,一道“大肠赶君”,三英战答辩,一计害三贤。

不得不说,对所谓创意菜、融合菜、华而不实的菜品要求,素人厨子小胖来了一波顶级阳谋啊。



其实我们并不是想全盘否定创意菜、精致菜,一竿子打翻所有米其林五星。

因为菜品不管粗糙或精致、低廉或昂贵,都有它的目标消费群体。

有人吃菜,吃味道吃体验,也有人更在意菜品背后彰显的身份和等级。

所谓的精致菜、私房菜,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其实谈及高端私房菜,便绕不开久负盛名的北京“谭家菜”。清同治二年,祖籍广东南海的谭宗浚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高中榜眼,随后赴京任职。谭宗浚对美食情有独钟,凭借别具一格的家宴在北京声名远扬。所以谭家菜又叫“榜眼菜”。



传承至第二代谭瑑青时,自幼受家庭饮食文化熏陶的他,更是将家宴水准推向新高度。

然而随着谭家逐渐走向衰落,往日热闹的家宴也难以为继。谭家的故交好友们,一方面对谭家美食念念不忘,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帮助谭家渡过难关,于是便提议定期凑钱相聚在谭家享用家宴。



此后越来越多的美食爱好者听闻谭家菜的独特风味后,纷纷主动出资,相约前往谭家赴宴。在众人的热情追捧下,这种以家庭为场所、提供定制化餐饮服务的模式逐渐成型,最终演变为如今广为人知的“私房菜”雏形 。

所以私房菜为什么有受众:很大一个原因是,它确实好吃。

在过去的中国,并不是人人都能吃席的,吃一顿高档食材的宴席,那确实是一种享受。而名人的私厨确实也有一些压箱底的厨艺。所以当时很多私房菜,能代表厨艺的巅峰。



第二个原因,那还是高级和稀缺。

名人的私厨,那是一般人能吃到的吗?那是有关系才能订到的,而这足以彰显一个人的身份。 通过关系,并且预定几个月才吃到的私房菜,搁谁都得发个朋友圈显摆一下吧。

那第三个原因就是私密。很多人吃饭,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宴请和谈事儿的。这时候环境私密、不被打扰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当年那些私房菜,却有其可取之处。

这些年,各种创意菜、融合菜等等网红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却要一样没一样,价格上天,品质入地,完全靠噱头博眼球,所以也不能怪大家吐槽了。

当一份寻常不过的蛋炒饭被贴上 “非遗” 标签后,售价竟飙升至 258 元之高。



就连喝一碗白粥也能被背刺。一锅白粥和一点咸菜,4到6人份的标价200元。



据店员介绍,这款白粥选用东北有机大米为原料,搭配阿尔卑斯山矿物质水精心熬制。其价格偏高的原因,在于每一碗粥都采用人工现熬的方式制作,强调手工工艺带来的品质与独特价值。

敢问谁家的大米粥不是现熬的呢?

也有网友说,自己吃过这家200元的白粥,现熬的都煳底了。



若想让商品卖出高价,往往需要赋予其独特的故事性。此前引发广泛关注的 “音乐鸡”,便是这类营销的典型案例。

该鸡制品半只售价高达 480 元,商家宣称,此鸡自幼年起便以牛奶为饮,每日沉浸于音乐之中成长。如此离谱的定价引得顾客纷纷质疑吐槽。



沙县和米其林的区别,还在于摆盘。

有网友已经看出其中的门道:“盘要大,量要小,空的地方摆根草。”



在偌大的餐盘中央,仅摆放一口扇贝,美其名曰 “扇贝塔塔”,138 元。



一份 “冰灼牛舌”,即便仅含 4 小片牛舌,借由复杂的制作流程包装,依旧能卖出 258 元的高价。



菜品命名同样暗藏玄机。普通的山东馒头或许仅售 2 元,可一旦冠以 “老面古法馒头” 之名,价格就开始离谱。

服务员:请您问要什么?

你:要走....

馒头:在外面请叫我“中式手工无糖古法面点”。



再如 “西红柿拌白糖” 化身诗意的 “雪盖火焰山”,价格跃升至 38 元。



这些商家通过巧立名目,大幅抬高菜品身价,让消费者在看似精致的包装下,为溢价买单。

可见上述所谓的网红精致美食与奢华餐饮,实则是商家精准拿捏了消费者“价高即品质优越” 的固有思维。他们通过虚构稀缺性、刻意打造出一种独特的消费符号,满足顾客对身份认同与阶层优越感的追求。



但是也不难看出,现在的消费者们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

大家发现菜品的高价并不等于身价的高贵。反而是自己交了智商税。谁也不想被消费陷阱轻易俘获,沦为被动接受的消费傀儡。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魔幻的炫富剧情,但普通人的幸福,从不需要用吃得起什么来证明。毕竟,人间最贵的奢侈品,从来不是标价,而是围坐一桌的笑声。

真正的奢侈,是灯火可亲的晚饭,是菜市场的新鲜小葱,是不被价格绑架的食欲自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