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于静波

“啪”的一声,一份《笔迹鉴定申请书》甩在法庭的桌子上,梁某梗着脖子对法官说:“这欠条不是我写的,让她去作鉴定!”

另一边,岳某捏着诊断书的手在发抖,诊断书上的字样被泪水洇开,密密麻麻的药物清单上,药物的名字刺得人眼眶发疼。

时间回溯到2011年的正月,岳某在自家热炕头递给梁某两沓现金,嘱咐道:“兄弟,孩子开学等着用钱,宽裕了早点还。”

当时的欠条还带着墨迹未干的温度,谁也没想到这张纸会在抽屉里泛黄十四年。这些年岳某跑坏了三双胶鞋,从“梁兄弟”叫成“梁大哥”,得到的回复始终是“下月一定还”。

直到2024年冬至,当岳某第三次被医院催缴化疗费时,翻出的欠条边缘已磨出毛边,无奈之下,岳某诉至榆树市人民法院。

受理案件后,五棵树人民法庭法官致电梁某了解情况,却不料对方矢口否认借款事实,甚至主动要求通过司法鉴定确认欠条真伪。

“司法鉴定程序不仅耗时漫长,还将增加双方当事人的经济负担,于解决纠纷并无益处。”考虑到案件紧迫性和双方亲戚关系,法官秉持“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理念,主动前往梁某所在村委会,通过查阅档案、调取资料,成功获取梁某在村务文件中的签名样本,通过仔细比对这些签名与欠条上的笔迹特征,发现二者高度吻合。

庭审当日,梁某仍拒不承认欠款。然而,当岳某出示诊断证明、化疗费用清单等材料时,梁某的神色逐渐凝重。法官目光在两人紧绷的面庞间流转:“咱们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这欠条的事儿,咱们好好唠唠。”

她从档案袋里抽出一沓复印件,摊开在梁某面前。“这些年你在村里签的字,我都仔细看过了,欠条上的字迹,和你平时写的没啥两样”。梁某盯着纸张,喉结上下滚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椅把。

法官继续耐心劝说:“我知道你这些年也不容易,但岳大姐的诊断书你也看到了,一次化疗就要花费巨额费用,她真的等不起了。”

听到这话,梁某眼眶泛红,声音沙哑地说道:“法官,这欠条确实是我写的,我认了。我真不知道她病得这么重,可我现在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十四年的时间不短,当初岳大姐愿意帮你,是念着情分。现在大家都有难处,更要互相体谅。有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但亲情可不能凉了。”

法官安抚完梁某,又转向岳某:“大姐,梁大哥也不是故意拖欠,让他分期还款,既能解你的燃眉之急,也给他喘口气的时间,你看行吗?”

岳某望着梁某局促的模样,想起十四年前炕头上递钱时对方的感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利息我不要了,只要能把本钱还我看病……”

见二人态度有所缓和,法官当即提出调解方案:“5月1日,卖完春菜手头宽裕些,先还两千;10月1日新粮入仓,再还一万;12月1日前结清剩下的八千,大家都能过个好年。”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梁某分三期偿还欠款,岳某也主动放弃利息主张。

当梁某在调解书上签下名字时,他颤抖着伸出手:“姐,对不住了。”岳某的手在空中悬了一瞬,终于紧紧握住。

阳光穿透法庭的玻璃窗,在两人交握的手上镀上金边,十四年的纠葛在这一刻化作释然的叹息。

初审:刘岩

复审:韩蕊

终审:谢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