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外交官,大家脑海里都不会自觉地浮现咱们的外交天团,他们在记者会上舌战群儒的场面让多少国人拍手叫好。
但是啊,我国古代也有一个外交官,堪称史上最会“耍套路”的外交官。
他自己不过是个门客出身,却敢把秦王耍得团团转。
虽然最后他和他的国家都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他的名字,也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他又做了什么让国家面临巨大困境呢?
寒门育英才
关于蔺相如这个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其实并不是很多。
只知道他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生活清贫。但蔺相如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读书。
尽管家里条件有限,但他总是想尽办法找书来读,有时甚至帮人抄书、干活,只为了能借阅一些典籍。
他尤其喜欢研究历史和史实,对治国安邦的道理很感兴趣,常常一边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一边抽空读书学习。
正是因为聪明好学和爱读书,蔺相如小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
在蔺相如十岁那年,村里发生了一件蹊跷事。
村东头李老汉家的两只羊羔半夜突然不见了,地上只留下几串零乱的脚印。
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可能是被狼叼走了,也有人怀疑是邻村的偷羊贼干的。
官府带着几个壮汉沿着脚印追踪,结果追到村口的小河边,脚印就消失不见了。
小小年纪的蔺相如听说了这件事,独自跑到李老汉家的羊圈转悠。
他注意到羊圈的木栅栏上有几处新鲜的刮痕,地上散落着几片特殊的树叶。
更奇怪的是,羊圈附近有几处泥土被踩得特别实,像是有人在那里站了很久。
他顺着这些痕迹慢慢寻找,最后在村后山坡的灌木丛里发现了被拴着的两只小羊羔,旁边还有一堆新鲜的桑树叶。
原来这是村里无所事事的张三搞的鬼。
张三家养蚕缺桑叶,看到李老汉家的羊羔总跑到自家桑树底下吃叶子,就想了这么个法子。
蔺相如没有声张,而是找来张三,给他算了一笔账:偷羊要挨板子,桑叶没了可以花钱买,为这点小事吃官司不值得。
张三听得心服口服,当晚就把羊悄悄送了回去。
这件事过后,村里人都说蔺家这孩子眼睛毒、心思细,连大人们没注意到的细节都能发现。
那个时候就不难发现,蔺相如不仅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真相,更难得的是懂得给人留余地。
他这份洞察世事的智慧,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显现出来。
这个蛰伏的千里马,终于在成年后迎来了他的伯乐。
锋芒初显露
蔺相如长大后,凭借过人的才智在当地小有名气,得到了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青睐,被缪贤招为门客。
当时的缪贤深得赵王的信任,府上门客众多,蔺相如初来乍到起初并不显眼。
直到有一次,缪贤因一件小事得罪赵王而惶恐不安,朝中又有人进谗言,使缪贤处境岌岌可危。
府中其他门客都劝缪贤赶紧逃往他国避难,唯独蔺相如看出了其中关键。
他注意到赵王虽然震怒,却迟迟没有下达处罚的诏令,又观察到近日朝中反对缪贤的大臣突然称病不朝,他判断这不过是赵王一时之怒,并非真要严惩缪贤。
他分析道:燕国弱小,向来依附赵国。
此时如果缪贤贸然投奔燕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反而会将他绑送回国向赵王请功。
与其逃亡他国,不如主动向赵王负荆请罪,以赵王素来宽厚的性格,很可能获得赦免。
于是他建议缪贤主动负荆请罪。
果然,赵王见缪贤诚心认错,又念及往日情分,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过,还赏赐了新的官职。
这件事让蔺相如在众门客中脱颖而出,缪贤从此对他刮目相看,遇事常征求他的意见。
蔺相如也因此在赵国渐渐有了名声。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他奠定了在缪贤心里的重要地位。
当时缪贤私下收了一笔贵重礼物,这事被人捅到了赵惠文王那里,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当时,有个邻国的使节为了巴结缪贤,悄悄给他送了不少礼物。
这在当时的官场本是常事,但偏偏被缪贤的政敌抓住了把柄。
几个大臣联名上书,说缪贤收受贿赂、里通外国,奏章写得有鼻子有眼。
赵王看了勃然大怒,朝会上群臣你一言我一语,都喊着要严惩。
缪贤府里乱成一团。
门客们七嘴八舌出主意,有的说要赶紧把礼物退回去,有的提议找关系疏通,更有人劝缪贤连夜逃往别国。
只有蔺相如没急着表态,他仔细翻看那份弹劾奏章的竹简,突然发现个蹊跷——这些竹简的质地特殊,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青色,正是秦国特产的“秦青竹”。
蔺相如恍然大悟,这分明是秦国在背后捣鬼,想借题发挥挑拨赵国君臣关系。
他立即建议缪贤主动进宫请罪,但不是简单认错,而是要把那些礼物原封不动献给赵王,把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
缪贤照做了。
赵王见到这份坦诚,又听缪贤说明这是秦国设的局,气就消了大半,最后只是罚了缪贤三个月俸禄了事。
这场风波过后,缪贤对蔺相如更加器重,后来赵王需要人出使秦国时,缪贤第一个就推荐了蔺相如。
此次出使,也为历史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完璧归赵。
智护和氏璧
至于和氏璧的故事,还要从楚国说起。
当时楚国有个叫卞和的玉工,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他将这块玉献给楚厉王,但楚厉王的玉匠认为这只是块普通石头,卞和因此被砍去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结果又被砍去右脚。
直到楚文王时,他命人剖开璞玉,才发现里面果然是稀世美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这块玉后来流落到赵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赵惠文王得此美玉自然爱不释手。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拥有和氏璧,便派使者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
赵国君臣十分为难:如果拒绝,怕秦国借机攻打;如果答应,又担心秦国使诈。
这时,缪贤知道蔺相如的机会来了,便向赵惠文王举荐了蔺相如。
缪贤表示:蔺相如智勇双全,出使秦国完全没有问题。
随后,赵惠文王便传召蔺相如入宫,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宁可让秦国背负失信之名,也不能示弱。
他承诺,如果秦国真给城池,就留下和氏璧;如果秦国出尔反尔,自己一定将和氏璧完整带回。
听到这话,赵惠文王便放心地派他出使秦国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秦王在章台宫接见他,却只让妃嫔侍从轮流欣赏和氏璧,绝口不提城池之事。
蔺相如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假称和氏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
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高高举起和氏璧:怒斥秦国君主背信弃义,威胁若强夺,自己就当场撞碎和氏璧。
秦王怕玉毁,只得假意答应交割城池。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会反悔,便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自己才能把和氏璧交给他。
趁此机会,他暗中派随从带着和氏璧逃回赵国。
五日后,他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若秦国真有诚意,先割让城池,赵国必不会失信。
秦王虽怒,但考虑到杀使者也无济于事,最终放蔺相如回国。
这件事,虽然以赵国保全和氏璧告终,但加深了秦赵二国的矛盾。
此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
尤其在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斩获赵军四十万,赵国走向覆灭。
不过,赵国的衰亡是多种因素导致,和氏璧事件可能是一个诱因。
蔺相如的智勇虽然在和氏璧一事上为赵国赢得了尊严,但也使得秦国国君大怒,从而加速了秦军灭亡赵国的进程。
赵国虽然彻底消失了,但蔺相如的故事还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直流传着……
结语
千载之后,当我们回望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蔺相如的身影依然清晰。
他不是战无不胜的统帅,也不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而是一位真正的国士。
他的故事,不仅属于赵国,更属于整个华夏文明的精神长河。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