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资治通鉴》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田单

赵雍,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赵武灵王,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他的前半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君主,在作战方式上进行划时代的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在外交上联秦、楚、宋,牵制齐、魏、韩,迅速使赵国国势强盛,成为与齐、秦比肩的强国。但娶了大美女吴娃之后,他身上这种旷世的英雄气逐渐消弭,沉迷女色到“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地步,甚至几年不出宫门。

爱屋及乌,就罢黜早年立的太子长子赵章,封为安阳君,改立与吴娃生的幼子赵何为太子。赵章本是可以继承王位的,现在太子之位让弟弟给夺了,自然耿耿于怀,这就为赵雍后来的灭顶之祸埋下伏笔。等吴娃死了,“屋”没了,对“乌”的爱自然也有所消减。此时,赵雍又开始心疼长子赵章,觉得长子无辜。

公元前295年,赵何已经即位,赵雍为主父,特意安排肥义做赵何的宰相。赵章向来奢侈无度,担任他的宰相的是生性好斗、不可一世、喜爱杀戮的田不礼。赵国大臣李兑告诉宰相肥义,赵章和田不礼这两个人凑在一起,必生阴谋。因此,李兑预言,赵国的剧变即将爆发。李兑劝说肥义,你是大王的师父,一旦生变,你会是第一个受害者。为了避祸,你何不把权力交给王叔赵成?

肥义大义凛然表示,我受先王之托,就必须永远忠心,直到死。现在不能为了逃避田不礼的祸害而抛弃我的誓言。我只求实践我的承诺,并不苛求保全我的性命。感谢你的关心,但我有言在先,决不食言。李兑只好流泪辞别肥义,此后,他多次拜会王叔赵成,提醒他戒备田不礼,李兑令人感动吧?肥义提醒大王赵何的侍从信期,赵章和田不礼可能有一天会借主父之命发动政变。

肥义要信期谨记,从今天开始,如果有人借主父之名召见大王时,你必须先告诉我,不可贸然前往。由我先走一步去试探事情真假。确实没有危险, 再让大王前去,信期表示谨记。主父赵雍观察发现,赵惠文王赵何举行重大会议时,赵章态度懒散,还要朝拜高坐在上的弟弟。他突然心疼起了赵章,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由赵章去代郡建立代国,但这个计划还没实施。

赵雍带着赵何一起出游沙丘,分别住在两座行宫之中。赵章和田不礼认为,现在是发动政变夺权的天赐良机,于是假传赵雍命令,去召唤赵何进宫。信期马上通知肥义,肥义先行,很快就中伏被杀。信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双方展开血战。刚好王叔赵成带着李兑从邯郸率军赶到。并立即征调附近的驻军参战,很快就斩杀了赵章和田不礼,并屠灭了他们的党羽。

于是,王叔赵成出任了宰相,号安平君,李兑出任了司寇之职。此时的赵何年纪还小,朝政大权完全控制在赵成和李兑的手里。政变发生时,赵章战败,跑去投奔主父赵雍。赵雍心疼这个儿子,把他藏在自己的行宫之中。大军很快就从行宫中搜出并处决了赵章。赵成和李兑意识到此举惹来杀身之祸:事后主父必会追究我们杀赵章的罪责,恐怕我们全家都要没命了!

两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对主父行宫中的人员下令,先出来的有赏,后出来的一律格杀。宫人们立即一哄而散,纷纷争抢出宫。赵雍也想出宫,却被挡在了宫门之内。最后,偌大的行宫只剩赵雍一人,连吃的都没有。他只好四处搜索鸟蛋或雏鸟充饥,坚持了三个月之久。到最后,什么能吃的都吃光了,赵雍被活活饿死。在赵成和李兑的把持下,直到确定赵雍死了,才向各国报丧。


赵武灵王塑像

当初,李兑和赵成都是令人感动的正面人物,尤其是李兑,其言辞举动,几乎可以与肥义媲美。但此刻,却沦落为恶魔,以极其残忍的手段逼死了一代雄主赵雍。毋庸置疑,李兑和赵成,必然是受过赵雍厚恩的,没有赵雍,他们怎么能有此高位?但时过境迁,利益当前之时,那种正义凛然的君子形象荡然无存,瞬间化身恶魔,这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为报了当初齐国祸国之仇,命乐毅担任远征军最高统帅,联合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一起进攻齐国。齐湣王田地仓促之间征召举国之兵迎战,被联军大败。乐毅亲率大军,准备深入齐国,消灭齐国军队主力。燕君名将剧辛反对深入追击齐军。乐毅不予采纳,继续挥军深入。很快,齐国人心崩溃,乐毅率军直抵齐国首都,把齐国的许多珍宝运回燕国。

燕昭王大喜,亲自劳军,犒赏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命他继续留在齐国攻克还未夺取的城市。楚国大将淖齿处死齐湣王田地,燕国大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接连攻克了齐国70余座城市,并把这些城市全都改作燕国的郡县。乐毅包围即墨和莒城这两个城市长达一年多,仍不能攻克,就下令解围,在距离城市9里之地筑营。

接下来又过了3年,乐毅却一直没能攻克燕国的两个城市,一时间,燕国国内流言四起。一些居心叵测的家伙在燕昭王面前大肆进谗言,说并不是乐毅攻不下这两个城市,而是这3年来,他根本就没有真正攻打这两个城市。因为他要收买齐国民心,好让齐国人拥戴他做齐国国王!现在,齐国民心已经屈服于他,他只不过是顾及在燕国的妻子儿女,才没有对这两个城市发动进攻。

你看,多可怕!乐毅在前方卖命流血,立下不世功勋,国内就一帮人居心险恶地在燕昭王面前挑拨是非,希望借助燕昭王的手弄死乐毅。自古以来,手握极大军权的将领本就是君主最容易猜忌的对象,他们此举,的确可以置乐毅于死地,这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但燕昭王乃一代明君,他不但没有受挑唆,反而杀一儆百,处死了这些挑拨是非、进谗言的歹毒小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