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为完善军队管理制度,中央军委开始着手准备授衔仪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商定,最终决定在授衔仪式上,授予额10名大元帅,10名大将,上将55名,中将157名,而后在56年、58年的时候,又补授予大将一名。
这些名单中,每一个人物在我们革命历史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有一位革命前辈在确定军衔等级的过程却是极其特殊,因为他的军衔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权在自己的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1955年授衔前,经过当时军委的讨论,决定让这位革命前辈自己填写自己的军衔大小。
所以在授衔前,中央军委同志主动找到这位革命前辈,同时还将一份委任状和一支笔交给这位前辈。
这份委任状职务一栏是空白的,刚刚开始这位前辈看到的时候,也是很疑惑。
中央军委同志随即就告诉这位前辈说,经过中央军委研究决定,让这位革命前辈自己填写军衔,大将、上将、中将都由他自己决定。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放在一般人身上,必然是大喜过望,激动不已。
但是我们这位革命前辈了解到中央军委的意思后,表示自己非常感谢组织信任,但是自己不能够搞特殊化,这事情还是希望由中央军委统一来做决定,自己坚决服从中央军委决定。
中央军委同志见到这位革命前辈这样说,表示这也是中央军委的命令,希望不要推脱。
这位前辈看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服从命令,在委任状的空白栏写下了:“中将”。
军委同志看到这位前辈仅仅写下中将,随即问道,您为什么如此的谦虚啊!。
随即这位革命前辈回答道:“革命是在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的今日的胜利,对我而言,这场胜利已经是很大的奖励了,个人地位、得失都是非常的小的问题。”
军委同志听到这位革命前辈的回答,也是由衷的敬佩。
而这位革命前辈就是陈奇涵将军,后来中央军委还是“违背”陈奇涵将军的意志,将中将军衔改成上将军衔。
陈奇涵将军能够得到中央军委如此信任,必然有着过人之处,那么陈奇涵将军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传奇往事呢?
下面我们就去看一下陈奇涵将军的在那段战火纷飞中的故事吧。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仰
1897年9月23日陈奇涵将军出生于江西兴国坝南区竹坝村,当时国内处于动乱期,统治者懦弱无能,民生凋零,社会秩序动乱不堪。
看到国家如此,陈奇涵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同时这也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炙热的革命种子,一颗救国救民种子。
1909年已经到入学年级的陈奇涵就读于兴国北汇小学,后来陈奇涵考入到了江西省第四中学学习。
这些学习经历令陈奇涵渐渐的对于自己国家所处的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江西省第四中学毕业后,陈奇涵已经不满足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陈奇涵投身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开始学习,随即又到广州护国军第二讲武堂进行学习。
也是从此刻开始,陈奇涵的人生轨迹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在讲武堂中,陈奇涵进一步开阔视野,同时结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这里他们谈论理想,讨论国家大事。
小时候埋下理想的种子开始渐渐发芽了。
真正让陈奇涵理想开始展开的是陈奇涵进入到黄埔军校读书后,可以说,这个地方是改变陈奇涵一生的地方。
也是在黄埔军校,陈奇涵结识了陈赓,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内状况,对国内局势进行分析,渐渐的两人因为共同的信仰成为了好友。
当时的陈赓已经是我党的党员,在陈赓的影响和介绍下,陈奇涵也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我党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同时也是我党早期的革命党员之一。
在陈奇涵进入到黄埔军校后,心怀理想的陈奇涵做事非常的主动、积极,很快就在精英云集的黄埔军校中成为了学生队长,开始渐渐的展露自己的头角。
随后在沙击口反击英军的战斗中,陈奇涵的军事才能得以崭露头角。
随着当时国内的局势发展,国共合作破灭,陈奇涵和陈赓一样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坚定的追随了中国共产党的脚步。
经过分析当时国内局势,陈奇涵返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兴国,开始开展游击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开展后。
陈奇涵领导了兴国暴动,给予了反动派一次有力的抗击,陈奇涵的军事才能进一步得以显露。
二、坚定的信仰,彼此的信任
陈奇涵将军对于毛泽东主席是非常信任的,只要是毛泽东主席的命令,陈奇涵将军都是毫不犹豫地执行。
而毛泽东主席对于陈奇涵将军也是非常信任的,毛泽东主席的举荐下,先后担任了红四军、红三军、红一军的参谋长职位。
“士为知己者死”,这也许是对于毛泽东主席和陈奇涵将军之间关系的最好的描述。
陈奇涵将军为了不辜负毛泽东主席的信任,每次都是不顾危险,冲锋在前。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它是不会对我们这些令人尊敬的革命前辈网开一面。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陈奇涵将军不幸受伤,但是局势不等人,在勉强地休养一段时间后,第五次反围剿又开始了。
陈奇涵将军不顾自己受伤的身体,重返战场参与到第五次反围剿中。
陈奇涵将军性格属于那种比较沉稳,心思缜密,吴起会师后,毛泽东主席任命他为红十五军的参谋长。
在1937年,需要陈奇涵将军去黄河一带驻防,陈奇涵又担任起绥德警备区的司令员。
在岗期间,陈奇涵将军每逢大事总是能够及时地根据局势做出决策,为革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陈奇涵的工作优异,加上工作踏实却富有成效,毛泽东主席又将陈奇涵将军调回延安,让他担任延安的卫戍区司令,同时兼任着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的职位。
可以说此时延安的安危基本都是陈奇涵一人在把控,可见毛泽东主席对陈奇涵的信任程度。
进步总是需要不断地伴随着学习,1943年,陈奇涵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进入到中央党校学习,开始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能力,这一段学习为陈奇涵此后的发展开阔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革命局势的不断发展,抗日战争也渐渐的进入到了尾声阶段,国民党政府又开始有了新的动作。
蒋介石想要切断华北和东北地区解放军的联系,以夺取抗日胜利的果实。
当时蒋介石给11战区的主任孙连仲直接下达了死命令,要求孙连仲在短时间内必须拿下承德赤峰一线,打下这一带地区。
孙连仲看到蒋介石的态度,自然是不敢违背、怠慢。
随即就开始调集了三路军队,开始着手计划承德赤峰的事情,其中一路人数足足有12000人之多的军队朝古北口的方向涌来了,势必要拿下古北口一路。
看到蒋介石的如此动作,当时中央就让陈奇涵指挥这古北口的战斗。
接到命令后陈奇涵只身以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的身份奔赴东北,指挥古北口保卫战争。
当时驻守古北口的解放军部队14军分区16团和55团。
初期的时候,由于蒋介石的突然动作,解放军部队被迫还击,局势稍显被动,等到了陈奇涵将军过去后。
在陈奇涵将军的精妙布局下,面对人数远远多于解放军战士的国民党人员,解放军战士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数十次冲锋。
最终经过五天五夜的战斗,以解放军也牺牲了几百人代价,击毙了国民党损失1500余人,在面对如此数量的敌人,还能有如此战绩,可以说是一次大捷。
也正是这次战斗的坚守,蒋介石想要切断华北和东北地区解放军的联系的计划被打破了。
蒋介石计划的破灭陈奇涵将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三、战功卓越、永垂不朽
古北口战役只是陈奇涵将军传奇一生的一个片刻。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也接着爆发,1946年,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开始转换战争思路,开始由守到攻。
随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大捷接踵而至,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所谓“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计划。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林彪率领部队开始南渡松花江,准备将东北完全解放。
而此时陈奇涵将军在辽宁军区担任司令官,知道中央领导动向后,为配合大部队的进攻,陈奇涵将军积极的组织地方武装,全力配合大部队发起进攻。
可以说东北的全面解放,陈奇涵将军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辽沈战役的发起,陈奇涵将军组织地方武装开始阻挡前来支援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的后勤储备也被陈奇涵将军带领部队摧毁,为前线战士创造了很多胜利的机会。
经过这一战后,为表彰陈奇涵在此次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陈奇涵将军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参谋长。
随着战争到尾声,为稳固地方的战争成果,中央任命陈奇涵到自己的老家江西担任军区司令。
主要工作就是剿灭残留在江西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江西地区的土匪势力。
作为土生土长在江西的陈奇涵,看到自己的家乡被这些反动派搞得鸡犬不宁,到任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剿灭这些反动势力。
在陈奇涵将军的领导下,江西很快地就恢复了平静,陈奇涵将军在江西地区自然也是深得百姓的爱戴。
1952年,陈奇涵将军成为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主席。
原本陈奇涵将军是想要将自己的余生献给这片生育自己的土地的,但是当时祖国人才比较匮乏,而陈奇涵不仅专业知识过硬,又是我党早期历经考验的党员。
所以没过多久,陈起航将军就被调任到了北京,担任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和军事法庭院长。
在任期间,陈奇涵将军大公无私,大家对他的判决都是非常的信服。
可以说陈奇涵对于我军军纪的树立做出了极大贡献。
四、结语
也正是由于陈奇涵将军这种大公无私的性格,中央军委在看到陈奇涵将军仅仅是要求一个中将的时候,才否定了陈奇涵将军的意见,授予他上将的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奇涵看到中央军委没有按照自己填写的“中将”军衔授予自己,而是授予了自己上将后。
陈奇涵将军心中也是感慨万分,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报答组织对于自己的信任和褒奖。
也正是陈奇涵将军这种不贪图功劳,不图奖赏,不追求身外之物的品质,是我们很多革命先辈共有的性格。
向这些革命先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