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作为工程技术学科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涵盖了机械、电气、信息、能源等 数十个细分领域,是连接科学理论与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桥梁。
从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到广西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成为世界最大跨度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再到 “天元” 量子模拟器率先取得量子计算第二阶段重大进展......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工科的强大支撑。工科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地改变着产业格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工科实力不仅是高校科研水平的直观体现,更是国家工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标志。
为了科学、全面地衡量高校工科发展水平,软科中国通过学科规模、高端人才、科研项目等 8 个维度 16 项指标,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评估体系。这个体系为高校工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标准,有助于高校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工科实力评级中,西安交通大学以总分172.4分位列全国第8,跻身工科实力前3%的顶尖行列。从细分维度看,学校在 “学科精度”“重大成果”“科研平台” 等领域表现突出,全校40个学科进入软科排名,8个学科位列国内前7%,涵盖工学门类的核心领域。
作为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迁至西安的 “西迁高校”,西安交大始终将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 “国内第一”:研制我国首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 “107 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数字处理芯片 “交大汉芯”,建立首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这种 “胸怀国之大者” 的担当,在学科布局中体现为对传统工科的持续深耕 —— 力学、机械工程等 8 个学科入选 “双一流” 建设名单;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6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排名全球第9。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上千亿的经济社会效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曾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汽轮机专业、汽车制造专业、制冷与低温专业、压缩机专业等,也相继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如今是我国能源动力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具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创新基地。
该学院依托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中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在热流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常规能源洁净利用、新能源和能源利用新技术、核能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方向取得一流应用研究成果,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等11项,为中国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技术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工科实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建校以来,有200余名交大校友当选“两院”院士;迁校以来,学校培养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名。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位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掌门人、5位“国家卓越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优势并非单一学科的 “单打独斗”,而是源于学科生态的系统性构建 —— 既有传承西迁精神的使命担当,也有对接国家战略的精准布局。这种发展路径为 “双一流” 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作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人才摇篮与科技引擎,西安交大的工科实践印证了一个硬道理:高水平工科教育,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 “试金石”,更是支撑民族复兴的 “千斤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