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和高效利用的关键,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发布,标志着储能领域人才培养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这一大环境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在能源领域的深厚底蕴,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在国内乃至世界开设了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彰显了该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更为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为了建设好这一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等七大优势学科的办学资源,到深入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到确定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一步都凝聚着西安交大人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物理空间,为储能班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西安交通大学紧密贴合能源发展现状,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多学科联合共建储能专业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更为他们搭建通往未来能源领域的桥梁。在这里,学生将接受到涵盖热质储能、储能系统、电磁储能等多个模块的全方位教育,培养成为站在世界储能技术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并且,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班在人才培养上采取“通专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大一学生接受储能专业通识教育,大二则根据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进行模块分流,进入相关学院进行模块课程学习。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为他们提供了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更为可贵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班在产教融合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该校与华电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网等一大批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为储能班提供实践实训平台和就业机会,还通过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前沿技术接轨的宝贵机会。

在“双碳”目标的宏大时代背景下,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班(储能班)以前瞻的专业设置、雄厚的教学资源、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紧密的产教融合合作,成为广大考生追求未来能源梦想的理想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