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海各大中小学的校园课堂上,非遗文化的身影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探索非遗研学的第二课堂,也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近日,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孩子们,在杨浦笔墨宫坊度过了一次不一样的十四岁成人礼,让一场青春仪式邂逅非遗文化,用匠心笔墨为成长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天一大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启笔墨文化之旅。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下,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支老字号毛笔的诞生,感受千年墨韵的厚重。

走进手工教室,老师傅们手把手向孩子们传授技艺,引导大家亲手体验制墨、描金等环节。古老的文明穿越时空,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实践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鸿春表示,“一定要让孩子们领略知晓中华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懂得责任在肩。”


随后,学校举行了换戴队徽仪式。大家有序地完成标志更换,并保存好红领巾。虽然佩戴的形式变了,但红领巾所代表的精神和意义依然留在心间。全体学生举起右手宣誓,牢记永续不变的红色传承。

现场,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与笔墨宫坊签订了共建协议,双方将积极打造场馆+思政课程与场馆+劳动教育课程场馆深度参观体验学习,同时提供传统技艺方向的比赛参与指导机会。“我们将和学校双向奔赴,把双方的优势发挥出来。”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思豪表示,“为此,我们团队把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都通读了一遍,深刻了解当下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上好这门非遗课,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记者了解到,笔墨宫坊作为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平台,致力于弘扬中国书法、绘画、篆刻、文房四宝制作等传统技艺。近年来,笔墨宫坊通过“保护+创新+传播”的模式,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其工作不仅限于技艺传承,更注重让非遗走进生活、融入现代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未来,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将与笔墨宫坊常态化开展的文化合作,让课堂延伸至校外,使学生们在真实场景和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脉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热爱,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文字丨成佳佳

图片丨宇文昊 成佳佳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