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不到,
曹雪芹不光写了《红楼梦》,
他还是“曹氏风筝”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鼻祖。
“曹氏风筝”,
就是风筝里的“爱马仕”。
其扎燕形象,是北京冬奥会奥运特许商品设计原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曹雪芹和风筝的故事。
“曹氏风筝”|图片来源网络
抄家时有多富?
曹雪芹出生名门,祖母是康熙皇帝的保母,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
曹家上下三代,主政江宁织造长达五十八年,康熙六下江南,曹家接驾了四次。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三岁时,曹家因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获罪。
新任织造隋赫德在给雍正皇帝的奏折里,写到曹家的家产为:“细查其房屋及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计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一百十四口。”
由此可见,当时的曹家,算得上富甲一方的”顶级豪门“。据史料记载,曹家鼎盛时,光是家中的藏书,就有3200多种。
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院|图片来源网络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曹家这样的豪门。雍正六年,曹家举家迁回北京时,还有“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予曹寅之妻孀妇度命”。
也正是这样的门第,给了曹雪芹丰厚的文学艺术滋养。他不仅饱读诗词歌赋,还精通戏曲、医药、茶道、织造等百工技艺。
这个为他日后总结各类风筝技艺、撰写《南鹞北鸢考工志》打下了宝贵基础。
特别是曹雪芹举家回京以后的住所——崇文门外,位于北京南中轴线旁,是北京传统手工艺的集聚之地,可谓“百工百技”。
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详细总结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等,是如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的鼻祖。
《红楼梦》和风筝|图片来源网络
为救人而做风筝
关于曹雪芹和风筝,还有一个故事。
曹雪芹有一个朋友,叫于景廉。乾隆十九年(1754年),曹雪芹在香山白家疃隐居时,
寒冬腊月时,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于景廉,到曹雪芹家里借钱,以还债务。
但此时的曹雪芹,同样手中拮据。正不知如何相助时,于景廉无意中说道,见到京城一公子哥花数十金买了一只风筝。
他连夜用家里的竹纸做了32只风筝,让于景廉拿去市场上卖。没想到,曹雪芹扎的风筝,全部被高价买下,“得银十两解决生计”。
32只风筝卖了十两,这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根据公开的史料,乾隆时期七品知县年俸是45两白银,由此可见,这32只风筝等于是知县三个月的俸禄。
从市场的追捧程度看,“曹氏风筝”算得上是风筝界的“爱马仕”。
这件事给了曹雪芹很大的启发,促使他花了两年多时间,撰写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他在序中特别阐述了自己写书的初衷:“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这部《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
如今,“曹氏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所记载的技艺,仍在京津冀地区风筝匠人中传承。
第42节潍坊国际风筝节|图片来源网络
从日本商人手中“抢”回来的佚著
《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失而复得,也是一个传奇故事。
“曹氏风筝”的第一代匠人孔祥泽(1920—2020),是一个风筝专家。1944年,他无意中发现了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了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其中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本专门讲述风筝扎绘的书籍。
为了抢救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孔祥泽以手抄的方式,摹抄了书中的16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
1963年春,同为风筝爱好者的费保龄(别名费葆龄,1928—2021),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
两人一见如故。特别是孔祥泽谈到他所保存的曹雪芹的风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了费保龄的极大兴趣。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两人反复考证、亲密合作,绘制了完整的“曹氏风筝”扎燕风筝图谱。
孔祥泽摹抄手稿|图片来源网络
1973年,红学家吴恩裕根据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肯定《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
论文截图|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如果你想看到正宗的“曹氏风筝”,已不是难事。
山东省潍坊市有“世界风筝之都”的美誉。每年的4月初,一年一度的风筝盛会“潍坊国家风筝会”都会如期举行。到如今,已连续举办42届。
假期临近,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现场走走看看,亲眼目睹一下“曹氏风筝”的魅力!#2025年潍坊风筝节#
如果风有形状,那一定是风筝的模样。愿你的生活,永远有追逐春风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