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洒在上海日月星护理院顶楼露台上,沪剧《看龙舟》的悠扬旋律与老人们热烈的掌声交织成一片。

近日,长白社区“文艺大篷车”载着30余名老年志愿者驶入护理院,为280余名高龄老人带来了一场五一劳动节主题慰问演出。这场活动不仅是社区文化服务的缩影,更是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老年志愿者赋能项目”的生动实践,通过搭建老年群体互助平台,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既回应“老有所为”的价值追求,又满足“老有所乐”的情感需求,为老龄化社会注入温暖活力。


“老帮老”

退休后在志愿演出中找到新舞台

“看到台下老人跟着音乐打拍子开心得不得了,我们就觉得值了!”退休后羊伟兰作为“文艺大篷车”的骨干成员,她所在的团队每月穿梭于杨浦区各养老机构,用歌声与舞蹈为高龄老人送去欢乐。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队伍,正是长白新村街道“老年志愿者赋能项目”孵化的成果之一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8月上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标“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老年志愿者赋能项目”以来,开启为期一年的社区老年志愿者赋能服务。项目由“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以“益身、益智、益心、益行”四大模块重构老年志愿服务生态。在“益行篇”框架下,“大篷车”巡演成为明星品牌。


“街道整合社区内12支文艺团队,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节目质量,定期为驻养机构定制文艺服务。”长白新村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施瑶珺透露,仅过去8个月,“大篷车”已由400余名志愿者完成12场演出,观演老人600余人次。

在露台临时搭建的后台,沪剧班成员正仔细整理水袖。一名老年志愿者坦言:“年轻时忙着工作,退休后反而在志愿演出中找到了新舞台。”赋能项目不仅提供排练场地和演出机会,更为退休的老年志愿者们带来了有意义的新生活。正如羊伟兰所说:“我们传递快乐,也从老人的笑容里获得力量——这就是‘老帮老’的魔力。”

每月一次文艺演出

是他们最期盼的“精神盛宴”


“沪剧一响,阿婆们的眼睛都亮了!”护理院客服管家朱向微指着台下专注的老人们感慨。这座住满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院,90%以上住户超过80岁,日常活动半径仅限于病房与露台。护理院每周定期举办的演出等活动,成为他们最期盼的“精神盛宴”。

此刻,随着沪剧《夜色深沉》的唱腔响起,80多岁的李阿婆紧握扶手,轻声跟唱,布满皱纹的脸庞泛起红光。

这样的场景印证着项目的深层价值。参与“大篷车”巡演的老年志愿者中,均表示“自我价值感显著提升”,而观看演出的高龄老人更是丰富了晚年精神生活。90岁的王爷爷已在此居住9年,他告诉记者:“每月都有新节目,比电视里的还好看!”护理院近300平方米的顶楼露台,成为老人们的“快乐驿站”。


赋能效应正从舞台向内渗透。项目组在“益智篇”中开发的突发事件应对课程,让志愿者化身安全宣传员;而“益身篇”推广的八段锦活动,已吸引500余名社区老人参与。正如施瑶珺所言:“当低龄老人带着技能走进护理院,高龄老人获得的不仅是娱乐,更是与社会联结的希望。”

文字丨沈莹

图片丨沈莹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