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为百礼之首,非酒无以成礼”“无酒不成席”。从酒的产生到蓬勃发展再到精益求精的过程已历经千年,这一过程中自诩为酒仙、酒圣、酒神……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回望古今,饮酒之人如此多,真正能够被大众记住的酒中人却寥若晨星,最有趣的“酒鬼”可谓“万里挑一”。

有人煮酒论英雄,有人斗酒诗百篇,有人酒力大无穷,甚至书写了很多传奇经典故事。


1、自封王者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各有各的“贤”道,可是作为其中之一的刘伶,在历史上则纯粹以醉酒而闻名。

在刘伶的世界里,唯有酒才是最好的红颜知己。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什么成败,什么荣辱,什么功名,都是浮云,这酒里,才是朗朗的乾坤。

醉酒后,他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宇宙中的巨人,空间上,他以天地为房子,那日月星辰,不过是房子的窗户,而这悠悠的岁月,在他眼里,不过就是眨眨眼睛的事情。


2、痛饮狂者

有不少古籍中提到三国魏末时期的文人大家中,性情最真、趣事最多的当推阮籍(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醉酒后,自信感爆棚,琴棋书画样样都行,也因为酒后真性情展露无遗而闹出不少笑话,使其成为众多诗酒之人饭后茶余的谈资。

相传阮籍时常毫无目的地独自出行,驾着牛车的同时一定要装载满车的美酒。一路饮酒一路行走,那个年代他就是市井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可是每当天色渐晚,自己又喝得迷迷糊糊分不清东西南北,找不到回家的路时,他便会扔掉手中的缰绳,不顾左右地放声大哭。

大抵从以往狂饮者之所以能喝的角度探寻,大概是与其心境有关,是壮志难酬、忧国忧民、思乡难耐,他们只好都在酒下诉说。这样的场景却也是岁月静好,酒能暂时消除他们的悲愤。


3、醉酒达人

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辛弃疾没有被赐予“酒王”的封号,甚是让人为他惋惜流涕。因为关于他的诗词中,几乎都围绕“酒”“醉”“壶”“杯”“盏”等与饮酒相关的字眼。

关于辛弃疾醉酒后的趣事还真不少,据说他在松树旁边喝酒野炊,可能是喝大了,瞅见这旁边的松树像是一个人。以为这像人的松树要来扶他,这傲娇的辛弃疾怎么会觉得自己醉了呢,竟不觉地用手推开松树。

笔者觉得这样的醉酒人十分憨态、率真,多了一份稚气。酒能显现一个人最初的样子,最没有防备和最真诚的坦荡,恰恰形成的反差让我们觉得难能可贵。


4、忘我酒徒

将晋宋之际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誉为不折不扣的“酒徒”,他一定是实至名归,在他的意识中,没有酒的生活大概一定不能称之为人生,所以不管家境有多贫寒,哪怕吃了上顿没下顿,穿得有多破烂,有了酒,这些身外之物都是浮云。

陶渊明如此嗜酒,将一个家搞得一贫如洗,而他自己则常常无钱买酒,酒瘾来了只得强忍着,十分痛苦,亲戚也看着不忍,据说有个亲戚邀请他去喝酒,结果陶渊明一杯未完另一杯就已端起。从天明喝到了傍晚,酒桌上的酒都被他一人一饮而尽,最后醉得卧倒在地了,嘴里的酒也一直没有断过……

很多时候,只要饮用不过度,适可而止,酒的确是个好东西。在酒的氤氲下,能让人们忘却烦恼、忧愁,不在乎凡尘琐事,不在乎世俗眼光,释放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灵魂才是万里挑一!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