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医生整理 (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yxxzz520,我们将及时更正、 删除,谢谢!)
三明医改的“样本效应”如何在全国落地开花,一直备受关注。
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湖北宜昌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三明医改经验推广及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进展进行介绍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健委,2025) 。
图源:健康报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回顾,2024年国家卫健委已组织7场专题发布会,展示各地借鉴三明经验的实践成果,推动医改在不同区域互学互鉴、深入推进。他表示,2025年将继续以地市为单元,系统推广三明模式,带动公立医院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并通过系列发布活动,持续展示各地创新经验。
本次发布会选择湖北作为系列首站。
来自湖北省卫健委、十堰市、宜昌市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地医改探索的路径与成效。健康佳闻也将持续关注,为广大读者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医改报道,共同探讨:医改该怎么改?群众的就医体验,如何才能真正改善?
湖北省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医改的?
近年来,湖北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三明医改经验的落地,从三个方面推进改革。
一是在优化机制上用力。湖北省委将医改重点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与地方领导责任制挂钩,确保改革落实。各市县均指定一名政府领导负责医改,宜昌、十堰、襄阳等地由常委亲自牵头。省内还建立了“一委四局”协作机制,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协同改革人事、医保等政策。
二是在因地制宜上用力。省级投入1.5亿元,支持36家三级医院帮扶70家县级医院,提升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儿科、精神科等薄弱专科,推动编制、薪酬、职称等改革,缩小医疗差距。此外,湖北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三是在增进健康福祉上发力。湖北聚焦慢性病防治,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为方便老年人就医,出台了导医导诊、家庭病床等10项举措,并建立了城市“10分钟急救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圈”,提高了群众就医的可及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难点。湖北省是如何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
湖北省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公益性这一核心,通过前期实践,总结出“5个实”作为改革突破口。
一是夯实党建领航工程。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了“党建业务”双考核机制,以党建带动公益性改革举措落地。
二是落实委省共建试点。支持同济医院实施“高水平学科群建设计划”,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业绩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进一步突出医务人员的有效激励。
三是做实改革示范。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带动,鼓励探索创新。如宜昌市创新设立公益事业聘用编制,重点解决优秀护士、做出贡献的医生的编制问题;十堰市坚持改革联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四是落实强县行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省级筹资超1亿元,每年选定13个县市,推动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四下沉”,提升基层医疗能力。通过县域影像、心电中心等建设,推广分散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及区域内互认模式,确保90%的患者在县域内解决看病问题。
五是压实动态评价。建立市、县及医院层面的动态评价体系,从政府履职、医院功能定位、经济运行、群众负担等多个维度评估改革成效,帮助各地对标补短板、优化弱项,确保改革不断深化。
湖北省各个地市的医疗情况有所差异,不同地市改革有哪些侧重点?
湖北省已部署将三明医改的有效举措在各地市推广,下一步将加强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改革。
一是多点发力激发活力。湖北省支持宜昌、十堰、襄阳等地聚焦公立医院改革,在人事编制、薪酬分配、医院管理、数智赋能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标杆示范。同时,鼓励其他市州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医防协同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形成地方特色。
二是多种形式营造氛围。湖北省将推动医改政策深入机关、党校和基层,提升各级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同时,与医保等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和调研,确保干部明确三明医改的核心要义,指导改革实践。鼓励各地前往三明等先进地区学习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落实。
三是多措并举压实责任。湖北省正在实施“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以及“进度表、问题表、成效表”来推进改革。通过统一的评估机制和定期调度,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确保改革按时推进并取得实效。
十堰市作为2024年入选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如何在医改方面实现突破?
通过一系列真招、实招,十堰市力争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领导体制抓改革。今年,在落实一位政府负责同志分管“三医”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党委常委直接联系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调度医改任务,确保改革的持续推动与深入落实。
二是坚持部门联动促落实。十堰市通过部门联动,攻坚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人才编制上,市政府建立了“周转池”,一次性增加315个公立医院编制。同时,利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调整3479项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5.4%。此外,市政府动态核定医务人员薪酬和绩效工资总量,薪酬中固定收入占比达45%,并制定了公立医院债务管理办法,逐步化解债务,完善医院补偿机制。
三是强化智能监管促协同。十堰市政府开发了医疗健康数据共享系统,升级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共享共建,实现药品耗材采购、医疗服务等全过程都纳入智能监管,确保医疗行为的透明与规范。
宜昌是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项目城市,如何推广三明医改并起到示范?
宜昌市始终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学思践悟三明经验,高位推动,让医改成效更多惠及老百姓。
一是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市县领导亲自抓改革,建立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通过6批次、754项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药品耗材集中采购降价超50%,CT、核磁检查费用下降26.8%。住院费用和自费比例逐年下降,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二是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宜昌市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招引医学专家和博士,大幅提升诊疗技术。推动县级医院提高服务能力,90%的患者可在县域内解决看病问题。建设紧密型医联体,65%患者选择基层就诊,初步实现常见病在乡镇解决。
三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年均增长8.5%,确保公立医院运行符合公益性要求。市直医院负责人薪酬由财政保障,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7.5%。增设公益事业编制1728个,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
宜昌市还通过创新便民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减少患者排队、跑腿和重复检查,让群众享受更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