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宣布启动为期3年的专项计划,聚焦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直面群众“看病难”“就医体验差”等痛点。这一行动不仅为千万家庭带来健康希望,更为医护人员指明工作方向、注入职业动力。


行动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

此次行动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到2027年,儿科服务将实现“常见病不出市县,大病不出区域”,儿童就诊便利性显著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则通过完善体系、充实人才、优化流程,让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减轻社会歧视与病耻感。

对医护人员而言,这意味着更明确的职责定位和更高的专业要求:儿科医生需在基层与专科协作中发挥纽带作用,精神科医生则需兼顾临床诊疗与心理健康科普,成为患者身心健康的“双守护者”。

儿科服务:从“量”到“质”的全方位升级

· 基层儿科扩容,医护人员“补短板”

针对儿科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这意味着基层医护人员需快速提升儿童疾病诊疗能力。为此,国家将强化全科医生儿科培训,鼓励基层机构单独设置儿科,并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实现“资源下沉”。

例如,县级医院将牵头帮扶乡镇卫生院,建立儿科绿色转诊通道;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则通过标准化培训,推动基层诊疗同质化。对基层医生而言,这不仅需要掌握儿童常见病诊疗技能,还需学会运用智能分诊系统、动态监测工具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 重大疾病协作网,专科医生“挑大梁”

儿童重症、肿瘤、罕见病等复杂疾病的救治,依赖高水平医疗团队。政策提出,各省需构建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覆盖所有地市和县区,并要求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牵头制定标准化诊疗方案。

这一任务对儿科专科医生提出更高要求:需熟练掌握多学科协作机制,参与省级诊疗网络建设,并通过远程会诊、病例讨论等方式指导基层。例如,协作网络将建立“患儿救治绿色通道”,专科医生需24小时待命,确保急危重症患儿“先救治后缴费”,这对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提出考验。

· 服务流程革新,医护人员“更贴心”

政策强调“儿童就医友好”,要求医疗机构进行适儿化改造,优化预约分诊流程,减少患儿等待时间。医护人员需在诊疗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例如,开设生长发育、心理门诊时,需用通俗语言解释病情;实施侵入性操作时,通过玩具、动画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恐惧感。

此外,中医儿科被重点提及。医护人员需掌握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等适宜技术,并将中医药融入儿童慢病管理。政策还鼓励医院引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开展健康宣教和情绪安抚,构建“医疗-心理-社会”全链条服务模式。

精神卫生服务:从“隐秘角落”到“阳光行动”

· 体系完善,精神科医生“扩军”

针对精神科资源短缺问题,政策要求“十五五”期间填补各省精神专科医院空白,并推动综合医院、中医院增设精神科。到2027年,二级以上医院需普遍开设心理门诊、睡眠门诊,部分机构需建设独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精神科医生支撑。政策明确:鼓励临床医师通过转岗培训增加“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中医师可加注“(精神)”执业类别。同时,医疗机构需提高精神科中高级岗位比例,优化薪酬分配,增强职业吸引力。对现有精神科医护人员而言,需承担更多培训带教任务,帮助新转岗医生快速适应角色。

· 能力提升,医护人员“身心同治”

政策要求,非精神科医务人员需接受心理问题识别与处置培训。例如,心内科医生需关注患者焦虑情绪,肿瘤科医生需掌握临终心理支持技巧。这种“身心同治”理念,要求医护人员在诊疗中兼顾生理与心理需求,成为“全人健康”管理者。

此外,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将心理筛查纳入常规诊疗。医护人员需掌握标准化评估工具,对疑似心理问题患者及时转介。例如,儿科医生在接诊多动症患儿时,需同步评估家庭心理环境;急诊科医生处理自杀未遂患者时,需联动心理科开展危机干预。

· 服务延伸,从医院到社会的“心灵桥梁”

政策提出“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要求精神科医生参与社区义诊、巡讲,并依托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远程支持。医护人员需走出诊室,成为心理健康科普的“主力军”。例如,组建专家巡讲团,针对学生、职场人群开展压力管理讲座;在“世界精神卫生日”策划互动活动,用案例故事破除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赋能未来:政策如何为医护人员护航?

国家卫生健康委此次行动不仅是服务升级,更为医护人员搭建了职业发展平台。

· 职业激励

儿科、精神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将逐步提高,中高级岗位比例扩大,职称评审政策倾斜。

· 技能提升

国家将加大转岗培训、继续教育支持力度,推动医护人员掌握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远程协作等新技术。

· 协作网络

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基层医护人员可获得上级医院实时指导,减少职业孤立感。

以仁心书写时代答卷

3年行动计划的落地,需要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参与。无论是儿科医生在诊室安抚哭闹的患儿,还是精神科医生在深夜接听心理热线,这些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医疗改革的磅礴力量。

政策为医护人员指明了方向,而真正的改变,源于日常工作中对“医者仁心”的坚守。在这场关乎儿童未来与心灵健康的行动中,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守护者”,也是医疗事业进步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未来3年,让我们携手同行,用专业与温度,书写中国医疗服务的崭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