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无外乎三个:不敢救、不能救、不想救。

首先,是不敢救。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正二品的湖北巡抚,看似位高权重。即便谭嗣同惹下大祸,谭继洵本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周旋营救。然而,这次谭嗣同所涉之事已经“捅破天”。他竟试图联合袁世凯软禁慈禧太后,这可是谋逆大罪,一旦坐实,将面临诛连九族的严惩。这种情况下,谭继洵别说营救谭嗣同了,稍有不慎,整个家族都将性命不保。再者,戊戌六君子并非只有谭嗣同有深厚背景。

杨锐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学生,张之洞当时在朝中影响力极大,相当于有着“驻京办公室主任”般的地位;林旭的妻子沈鹊英,其祖父沈宝桢曾任两江总督、太子太保,而沈宝桢的岳父更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即便官职最小的林旭,其岳父也官拜河南布政使,从二品。张之洞为救杨锐,动用了荣禄、盛宣怀等各方关系,都未能成功。如此情形下,谭继洵怎敢轻易出手救谭嗣同,毕竟他的势力远不及张之洞、沈宝桢等人。



其次,是不能救。慈禧太后处死这六人行动极为迅速,完全不走正常程序。9月24日抓捕,9月28日就将他们押赴菜市口斩首。张之洞为救杨锐,多方运作,几乎成功,却没想到慈禧太后28日突然下旨,要求立即将六人处决。张之洞大惊,急忙发电报询问刑部同事:“临难有何与,到布后复问何事,共问乞堂”,试图了解这些人在刑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如此仓促处决,全然不顾程序。

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在刑部任职十几年,堪称“老法官”。他临行前质问监察官:“祖治虽强盗,临行呼冤当复讯”,意思是按规定,哪怕是强盗临刑喊冤,都应重新审理,为何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对待,“吾辈重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治何”,指责这种不审而杀的行为不合规矩。慈禧太后之所以急于处死他们,正是因为六君子背后势力庞大,一旦拖延,可能就无法顺利处决。杨锐是张之洞的人,谭嗣同是湖北巡抚之子,林旭是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幕僚,众多大佬在背后支持。所以,慈禧太后只能采取 先斩后奏”的方式,下秘旨迅速处决,等各位大佬反应过来,人已经不在了。



最后,是不想救。谭嗣同虽是维新派,但其父谭继洵却是坚定的守旧派,两人观点截然不同,在政治立场上几乎背道而驰。而且,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康有为、梁启超都成功逃脱,他怎会没有机会?他之所以不逃,有两点原因。

其一,梁启超劝他离开时,他说“吾父服官湖北,安能背弃而行,吾志在必死”,表明自己若逃走,担心父亲受牵连,不能不顾父亲安危。

其二,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慈禧太后9月21日下令抓人,9月24日才抓到谭嗣同,这期间谭嗣同一直待在会馆,未曾离开。一般而言,官宦子弟可能会“坑爹”,但谭嗣同却是“护爹”。他彻夜模仿父亲谭继洵的笔记,写下痛骂自己大逆不道的信件,目的是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保护父亲和家人。

谭嗣同虽死,但他的思想得以传承。他有两个学生,杨昌济和蔡锷,后来蔡锷的学生有朱德,杨昌济的学生则是毛主席。正如臧克家诗中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谭继洵后来为儿子谭嗣同写了一幅挽联,其中是何滋味由诸君去品。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万世,不得而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