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状》中提到,光绪二年春,北京爆发了一场很严重的传染病疫情。这场疫情当时叫“喉风”,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白喉病。疫情造成死者众多,出城办丧事的灵柩多到堵塞城门的程度。
谭嗣同的父亲当时在通州任坐粮厅监督。家庭成员包括一妻一妾,妻生的三个儿子,其中长子谭嗣贻已经结婚五年,次子谭嗣襄婚否不详,三子谭嗣同还是十一岁的孩子,妾生的一儿一女。妻生的二女儿已经出嫁,夫家是祖籍广西省灌阳县的唐景崧,当时住在北京,是翰林院庶吉士。至于妻生的大女儿婚否不详。估计谭家包括谭嗣同在内当时在通州的大约十几人。
疫情主要是在北京城爆发的,首先是谭嗣同的二姐,就是唐景崧的妻子先传染上白喉,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消息传到通州谭家,谭嗣同的母亲徐五缘去北京探望女儿,不幸也被感染,回到通州后又传给家中其他子女。然后病情发展很迅速,正月二十七日谭嗣同二姐谭嗣淑病死,四天后二月初一母亲病死,次日初二大哥谭嗣贻病死。这就是谭嗣同后来说的“少更多难,五日三丧”。
谭嗣同这年十一岁,也感染了白喉,病情非常严重,昏迷三天苏醒过来,侥幸得以保全性命。这段经历仿佛死后复生一般,所以父亲给谭嗣同取字叫复生。
谭嗣同在《附录先仲兄行述》中提到同样这件事说,五天之内,母亲、大哥、二姐先后死去。二哥护送母亲灵柩回湖南浏阳县,这年死在北京的亲属一共六人,都送回浏阳安葬。
谭继洵一家十几人,五天之内死了三口,可见北京这场白喉病流行是比较严重的。根据谭嗣同的描述,“暴死喉风者,衡宇相望。城门出丧,或哽噎不时通”,可见虽然没有死亡人数的具体记载,但是北京确实死了不少人。
不过在清朝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这场疫情。
《清史稿》中记载了无数瘟疫,内容都很简略,多数这样写:某年某月,某地大疫。只有极个别的这样写:某年某月,某地大疫,死者无算;某年某月,某地大疫,死者不可计数。就是这样简略的写法,里面都没有提到光绪二年北京这次喉风病流行。
为什么正史不记载呢?
因为清朝几乎年年有大疫,死亡都非常多。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疫情记录得密密麻麻,往往是同一年份多地发生许多次局部大疫情。跟这些疫情相比,光绪二年北京这次疫情大概没资格写进正史。
可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瘟疫流行多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