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一民‍‍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

【导读】近代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企业与企业家始终是改变世界的一股重要动能。今天的世界又一次处在新旧秩序交替的关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加速变革带来的紧迫感。然而,对不确定性的承担与技术变革下的不断创新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动荡的大时代下,我们迫切地需要一套与时俱进的理论话语来言说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关系。

张謇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在中国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勇于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民营经济的先河。他身上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与当代民营企业家的精神一脉相承,对当代企业家们,尤其是对如今同样面临着国际国内变局的企业家们,有着重要的启发与指引意义。‍‍‍‍‍‍‍‍‍‍‍‍‍‍‍‍‍‍‍‍‍‍‍‍‍‍‍‍‍‍‍‍‍‍‍‍‍‍‍‍‍‍‍‍‍‍‍

本文将张謇精神概括为四个核心特质:敢为人先、舍身为民、强毅力行和祈通中西,并详细阐述了这四点精神在张謇身上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在当代民营企业家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透过张謇,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根脉,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的民营经济与企业家群体。

本文系罗一民先生在文化纵横举办的“从张謇到21世纪的中国企业家”研讨会上的发言,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我们今天主要围绕会议主题研讨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

为什么这样说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去南通考察的时候,看了张謇的事迹陈列馆,对他做出了高度肯定。核心的评价就是称张謇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我觉得这个定位定得很准。所谓先贤,他就是最早的先驱;所谓楷模,就是在各方面都是民营企业家的模范。包括他的精神、言论、事迹,都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探讨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应该从源头,也就是从张謇身上所体现的中国早期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开始,延伸到与之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尽管他们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特点,但在重点上他们有共同性,也有一条发展传承的脉络。从张謇到21世纪的中国企业家,它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刚才杨平社长讲的,时代不一样了,今天的科技水平、新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整个经济状态、社会状态都不一样。但精神的实质,我觉得可以追根溯源到张謇时期和张謇身上。

我把张謇的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概括为四点。这四点不仅体现在张謇身上,也是后来我们中国这100多年历史,处于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上体现着的精神实质。

敢为人先‍‍‍‍‍‍‍

第一点是敢为人先。在今天的企业家身上,这一点依然很突出。张謇那个时代是农耕社会刚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渡的时期。大家不知道现代化的工业是个什么概念,是个什么模样,也不知道所谓的民营经济是怎么回事。在张謇之前我们还是农耕经济。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打败,朝野上下都要变法自强,要救国、强国,开始想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

当时清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是洋务运动,某种意义上是国有经济、官办经济。但它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各个角落。中国民营经济的开始发端、萌芽、发展,是从张謇开始的。张謇1853年生,1894年中状元,1895年回到家乡就开始筹办现代化的大型纱厂,一直到1899年开工。到1900年后他的工厂兴旺发达,创办了一系列包括各类公司、各种工厂在内的大型资本。由此,他所代表的中国的民营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做民营经济这件事本身就带有敢为人先的性质。当时,大家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也不敢干这个事。他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办企业时,不仅官僚不大理解,处处刁难;就连当地老百姓也不理解,对他各种嘲讽,“你好好的状元不当,去搞什么经商?我们家家户户搞点小纺织很好,你搞什么大机器?”甚至他的工厂建起来以后,当地的老百姓听信谣言,说破坏了风水,说烟囱里冒的烟是用童工身体烧出来的。这些谣言差点导致一帮人要把他刚建了一半的工厂围墙推倒。

张謇受到种种阻拦、刁难、嘲讽,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民营经济的不了解和鄙视。但他敢为人先,一旦下决心了就义无反顾地干,即使在创业过程中吃尽千辛万苦。

他一直保持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张謇不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大型民营企业,还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链,包括工厂、轮船运输公司、制造工厂,也包括自己创办的淮海实业银行等等。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民营经济体系,带有首创性。

在敢为人先办实业的基础上,他又敢为人先在南通办了370多所现代化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当时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看南通以后大吃一惊,赞叹不已。他说中国还有这样教育发达的地方,这是中国教育的源泉所在。他尤其希望南通成为世界的教育中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做不到这些的。张謇的敢为人先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现在粗略统计,他至少创办了20几个中国近代第一,包括第一个博物院、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聋哑人学校、第一个气象台等等。即使他的企业不是第一,也都是中国最早的。比如说他最早搞股份制、最早发行股票、最早按股份制搞现代大农业、最早把农工商连在一起、最早建立科学的公司制度、最早建立农工现代化社区等等。

所以胡适说他“当了30多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一方,影响全国”。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讲他的开拓创新,他的敢为人先。我觉得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我们现代和当代。也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为什么南通的民营经济在全国、在江苏特别发达、特别亮眼。我在南通当书记、市长时就总结过,它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面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先贤张謇遗留下来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当时我在南通,在2001、2002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要把南通打造成江苏的民营经济第一大市,要把南通打造成“江苏的温州”。后来这个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张謇的影响一直延伸到后代和当代,这个敢为人先的精神,我觉得很突出,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舍身为民‍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舍身为民”的精神。这是张謇的原话,和刚才的敢为人先连在一起的。当张謇中了状元以后回家守孝,两江总督张之洞就对他说,你闲着也是闲着,你三年守孝期间要发挥点作用,为国为民干点事,你就开始办厂吧!开始叫他招商,他愿意,因为他还保留着翰林的官方身份。但最后招不来商,因为大家都畏惧这个事情,也不懂这个东西,担心投这么多钱会倾家荡产。

这时候张之洞就说:“算了,你自己领衔来干吧。”这时候张謇有一段生动的记录,他感到思想斗争很剧烈、很突出。他说,自己办厂,首先面子上下不来。堂堂的状元,过去是士农工商等级,张謇是最高阶层金字塔顶端的状元,现在要放弃所有的东西,要低声下气地来搞经商。而且当时谁都不懂现代的商业和实业,十有八九是要亏的,要倾家荡产。所以他一方面面临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另一方面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危险。

他开始不愿意,思考了好几天,最后他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也是为了南通老百姓考虑,他下定决心,要干。用他的话说就是“捐其所持,舍身为国”。这就是为什么他敢为人先,为什么任劳任怨、吃尽千辛万苦也要来办企业,因为他不是为个人发展,他有家国情怀,他是为国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讲张謇是爱国主义企业家的典范,也就是出于这一点。他的出发点和动机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所以他的企业都取名为“大生”“大德”这样的名字,这些都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

他有了舍身为国的动机和勇气,才能够百折不挠,不管成功失败,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他一旦真的赚了钱以后,既不是为了自己小家,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南通一地,而是为了全国。正如刚才杨社长讲的,他的社会责任感特别强。他的企业某种意义上是个社会性的企业。

所以最后有人分析对比,包括我也比较过,江苏的几个大企业家张謇和荣毅仁、张謇和盛宣怀等等。为什么最后盛家、荣家后代都经商,而且也都很有钱,唯独张謇的子孙没有经商也没有钱?很大的原因是他赚的钱全部都用于公益事业,用于教育,用于慈善,甚至用于市政建设,干了我们市长书记的活。

所以胡适就在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他干的事情太伟大了,已经超出他的能力所限。他是个伟大的、失败的人物。不管怎么样,我们看他是不是失败,那是另外一回事。总的来讲,他这个舍身为国的大格局、大情怀,特别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为了爱国救国强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我分析他一生的逻辑,因为他处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时候,他要爱国,首先是要救国。要救国,他认为国家要富强。要强国怎么办?首先要富国,国家富了才能强。那么要富国怎么办?要搞实业,要搞民营经济。他说富非实业完不张”他是这么一个思想逻辑,所以他才愿意“捐其所持”

说到底,是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撑和推动了他来搞实业,而他也是确实是这样通过搞实业实现他的爱国和强国的梦想。我们这种精神有意无意地也被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传承下来了,一直到当代。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全国企业家座谈会上就讲了五个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第一个是清末民初的张謇,一个是抗战时期的卢作孚和范旭东,还有一个是建国以后的荣毅仁和王光英。当然这五个人当中一头一尾两个都是江苏的,前面是南通的张謇,后面是无锡的荣氏兄弟。他们这都是一批早期的民营企业家群体,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爱国走向了实业报国、实业强国的道路。这种精神也被后人所继承了,我觉得在今天,民营企业家特别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新一代中国民营企业身上,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华为的科技报国精神,小米的制造业强国追求,腾讯投入千亿把“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核心战略,呼应百年前的”大生精神”……这些都可说是张謇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

强毅力行‍

第三点,也是张謇的原话,叫“强毅力行”。他坚韧不拔,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这恰恰是张謇一生的写照,更是我们当下民营企业家的写照。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可贵的品质。

那么张謇为什么要说“强毅力行”呢?1911年北京商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毕业了,请张謇来做演讲。大家本来抱着希望,想听这位功成名就的著名实业家传授一些办企业的成功之道、经营管理之道。结果他对这些学生一直不谈怎么经营管理企业,而是从道德入手,着重讲人的意志品质问题,讲精神上、伦理上的东西。他特别强调要“强毅力行”。

他的意思是说,你们无论是经商还是干别的,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你有没有志向。而有了志向以后,能不能“强毅而力行”?就是始终不渝地、百折不挠地来坚持并践行你的志向。所以他整篇讲话当中就重点讲了两个人,一个是讲了自己。他给他们详细地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创业过程: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诽谤,受了多少屈辱,你们都难以想象。然后才作为一介书生、一个寒门农家子弟取得这样的成功!你们一定要有这种精神。

第二个他讲的人是谁呢?武训,是个文盲,山东人。因为自己受了财主的欺负,他就发誓要让穷人的孩子都能不受富人欺负。所以就省吃俭用,到处打工,积累一点钱,再买点地,再租给别人用,再收点租子,再赚点积累,慢慢积累了一大笔钱,办了很多义务学校,不收钱让很多穷人的孩子读书。

张謇就说,你看,武训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凭着“强毅力行”的精神,干了这么大的事情。后来被清王朝赐予黄马褂。他的意思是,只要你们只要有这种发奋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你们也能做成事。你们不要急。

张謇作为一个最有文化的、识字最多的状元读书人,他最看重的却是一个文盲。他看重什么?看重他的意志品德。张謇自身也好,还是我们江苏的企业家群体、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多多少少都有张謇的这种心路历程、张謇的处境,都不容易。

我有时候给企业家讲课,我说:“你们在座的虽然不完全和张謇一样,但你们经历的酸甜苦辣,受的屈辱,受的磨难,甚至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些经历和张謇是大同小异的。”他们说:“对,你讲到我们的心里去了。”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家成功了,说发财了多么好,但其实一百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个成功。第二,成功的过程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很艰难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所以我说,张謇的强毅力行”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刻苦奋斗的精神,今天在我们民营企业家身上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包括现在面临经济困难的情况,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更难熬,但也更需要发扬”强毅力行”的精神。

张謇自己说,当他工厂办了一半没有钱,最后不得不向上海的商人、向官府写信告急的时候,他说那是“自知是泪”,和着血泪在写求援信。他到了上海出差,没有钱住旅馆,凭状元的名声借钱。然后他就在日记当中很详细地记录了他晚上在黄浦江边来回徘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感到绝望,自杀的念头都有了。就凭着“强毅力行”的精神,他熬过来了。

我们民营企业家现在也一直是在艰苦奋战当中苦熬苦撑,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在目前形势下,我觉得也要强调弘扬“强毅力行”的精神。

祈通中西

第四点,我觉得很重要的,也是张謇的原话,叫“祈通中西”。这在张謇身上很突出,但在过去研究的时候不太注重。那么今天在我们民营企业家身上,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企业,我看也是很突出的。这是一种开放的、融合的胸襟和精神。

对世界文明、对世界好的现代化的东西,我们都要吸纳。张謇当时请了70多个外国专家,有英国的工程师,有荷兰的水利专家,有日本的教师,有德国的医生。他就是对外开放,他的理念是,地球是个文明村,每个村落有文明,有不太完美的。当时中国还没有跨入文明的行列,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新兴世界,让中国跨入文明国家之列,也走上文明化、现代化的道路。

怎么办呢?他说,我们要眼睛向外,要学习西方的好东西。我一辈子做事,就是学习西方的东西,取其长补己短。成功了也不骄傲自大,失败了也不气馁,慢慢一点一点从实业到教育,到慈善,到城市建设,实际上都是立足中国的国情,借鉴西方的好东西,取长补短,我才成就了我的事业。”

说:“做一个县的事情要有一省的眼光,做一个省的事情要有全国的眼光,做一个全国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有世界眼光。除了聘请外国的人才,外国的设备包括现代化的设备都是从外国进口,甚至于还包括外国的企业经营文化、管理制度。他甚至引进外国的生活元素、文化元素,他都在吸纳。他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姿态。

“祈通中西”是南通医学院创办时他的一个题词,反映了他各方面的思想,包括搞实业。他都是“祈通中西"。所以我现在想,为什么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外资企业发展都很好?这和我们老祖宗、先贤们这种开放的眼光,追求时代进步、追求先进文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你看我们说江苏改革开放以后三次辉煌,都和这些理念有关系。第一次是大家都在搞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时候,它冒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乡镇企业,已经跨入市场经济了。虽然名义上定性为集体经济,但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然后紧接着在私营经济大发展以后,迎来了第二波辉煌。第三步就是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和上海相连、和世界接轨的优势,引进外资,外资和民资融合,造就了江苏经济一直到现在都比较好的局面。

我觉得追根溯源,当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张謇等先贤留下的精神遗产、优良品格,包括世界的眼光,是分不开的。

总结‍‍

总的来说,张謇身上体现的,包括现在我们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四条精神:敢为人先、舍身为国、强毅力行、祈通中西,也就是开拓创新、家国情怀、坚韧不拔、开放融合,这些思想品质都是需要我们去发扬的。

最后谈三点关于张謇民营经济思想的研究心得体会,也算是一种总结。

第一,民营经济到底有什么作用?张謇认识得很清楚,他说第一是富国,第二是利民,第三是兴业,百业兴旺就靠它。

第二,政府如何对待民营企业?第一要保护,第二要扶持,第三要监管。我们现在老是说民营经济发展要监管,其实张謇对监管有一套理解。他认为要让民营经济、实业方面发挥出来,要放手发展,要对国家、人民产生贡献。但是对它不利的东西要加以限制,防止它产生危害。所以他在担任工商总长的两年,也就是1913年到1915年期间,作为民国政府农商总长的他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其中就对民营经济既有帮扶又有监管。

第三,当民营经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社会慢慢地也改变了认识后,民营企业家自身应该怎么做?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应该强调“强毅厉行”的精神。

本文系罗一民在文化纵横举办的“从张謇到21世纪的中国企业家”研讨会上的发言,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