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国民政府办公区一片混乱,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各种曾经的绝密资料散落满地,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正在尽可能地对其进行销毁。
蒋介石正在做着退守台湾前的最后安排,那时候他还妄想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陆,所以准备带上一切可用的资源和人才。
这时,孙科的名字突然出现在蒋介石的脑海里,他火速派人联系,想让孙科随自己一同前往台湾。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蒋介石在百忙之中都不忘提起的人,居然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拒绝了他的邀请。
孙科为何会拒绝蒋介石的邀请?
孙科最后的结局如何?
初出茅庐
提到孙科大家可能都很陌生,但是他父亲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被尊称为共和国之父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
当初就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民主共和的思想才逐渐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变。
可以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前辈是先锋,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付出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这些人紧随其后,希望能继承这一伟大事业。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也是如此。
1891年,孙科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一个小村庄中。彼时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多年,老百姓的思想也因为长期受到禁锢而十分落后。
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驱,一直四处奔波,鲜少有和孩子团聚的机会。
但他深知,中国的变革之路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站出来,接过先辈们的旗帜继续向前。
所以孙中山十分重视对孙科的培养,希望他长大后能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在孙中山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然后努力学习各类知识,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孙科也不负众望,从小便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1895年,国内形势日趋严峻,安全起见,孙中山将孙科送到了美国檀香山继续学业。
孙科
在这样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孙科没有贪图享乐,而是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在名牌大学深造,还取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孙科在美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了孩子。
在很多人看来,当时美国的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出不少,留在那边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孙科在国外这些年一直和父亲保持着书信沟通,革命思想的指引以及对祖国的挂念深深影响着他。
孙中山虽然没有长期陪伴在孙科的身旁,但是他为国为民的付出孙科都看在眼里。在这种言传身教下,孙科也很早就加入了同盟会,然后又毅然决定回到中国,追随父亲,一起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孙科回国时恰逢孙中山组建了护法军政府,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任了大元帅府的秘书,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孙中山并没有给孙科过多特权,而是带着他不断学习、成长,准备等其真正有担当大任的能力后再作打算。
那时候,国民党内部有人觉得现在这个职位对于孙科来说有些大材小用,就推举他去广州当市长。
孙中山却认为,孙科虽然头脑不错,但是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局势没有深入了解,也缺乏管理经验,在政治上的实践几乎为零。如果立刻让他出任要职,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需要多历练几年。
孙科很理解父亲的安排,所以在大元帅府任职时,他认真学习各项技能,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最后成功得到了国民党内很多人的认可,如此他才成为了广州市的第一任市长。
在任期间,他也的的确确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即便如此,孙中山也没有完全认可孙科,因为他身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
没有政治远见
比如有一次,孙科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为部队筹备足够的物资。要知道,这可是前线士兵们重要的生命保障,半点马虎不得。但是孙科却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没能顺利完成任务。
一开始没人敢将此事告知孙中山,但胡汉民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无论犯错误的是谁都不能包庇。
胡汉民
孙中山知道后果然大怒,严厉斥责了孙科。
可是孙科非但没有反思错误,而是第一时间去找胡汉民算账。
孙科对此人不满许久,因为当时胡汉民的职位还有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度都比孙科要高上不少。
但是孙科不认为胡汉民的能力强于自己,而且自己的出身和学历都是对方望尘莫及的,他不能容忍一个自己看不上的人拥有更高的权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科对胡汉民的“告状行为”越想越气,情绪激动之余,竟然非常不冷静地对其大打出手。
这件事在国民党内部造成了恶劣影响,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孙中山本来对孙科寄予厚望,但此事暴露了他性格上的问题:心胸狭窄、冲动易怒、没有政治眼光,还容易树敌。这些都是做大事者需要极力避免的,可是孙科却屡教不改。
孙科
1925年,孙中山去世。孙科再也没有父亲作为羽翼保护自己,他一下失去了主心骨。
当时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等人都妄图占有孙中山曾经的领导地位。就连孙科也被推到前面,想要争上一争。
但是道行尚浅的孙科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几人都已经在国民党内积累了颇高的威望,且有大批自己的亲信,他们根本就没有把孙科放在眼里。
最后,蒋介石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他很快就掌握了国民党的政治、军事大权。
还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胡汉民软禁了起来。
彼时蒋介石根基未稳,这样的举动必然会引起国民党内部的强烈不满。一时间,他成为了很多人讨伐的对象。
孙科也想过去插上一脚,但无奈手中没有权力,更无人可用,于是就想到了被打压已久的汪精卫,他是国民党内为数不多还有能力和蒋介石正面对抗的人。
找到了同盟,孙科就火速发表了一篇《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正式宣布与蒋介石势不两立。
谁知这架势摆得倒是挺足,但坚持的时间却格外短暂。
第二年,孙科就改变了立场,加入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和他共谋“大业”。
但是两人在处理各项事宜时的观念实在差别太大,孙科很快就无法继续忍受在蒋介石的麾下做事。
于是他的政治立场又发生了巨变,不但极尽所能地鼓动民众对抗蒋介石,还在1931年,联合汪精卫成立了广州政府。
可是孙科的手段怎能和在政界浮沉多年的蒋介石相比。
果不其然,广州政府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因为变幻莫测的局势和严重的经济问题倒台。
就在大家期待孙科还有什么后招时,他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在短时间内来了个大转弯。
之前还喊着:“蒋介石就是一只疫鼠,我们必须联起手来将他铲除。”结果没几天就乖乖低头,再次加入蒋介石的阵营。还像没事人一样,仿佛之前喊打喊杀的人不是他。
按照常理来说,哪怕不算孙科和自己的过节,只看如此不坚定的立场,蒋介石就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但实际情况是,蒋介石没有轻举妄动,反而是给孙科留了一些颜面,让他继续在国民政府任职。
一方面,孙科并非是完全无用之人,他在治理广州的时候的确办成过不少好事。而且孙中山对蒋介石有提携之恩,于公于私蒋介石都应该给他的儿子一个出路。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孙科的身份特殊,所以即使他再不争气,也会获得一部分元老的大力支持。这些人平时不动声色,但只要蒋介石对孙科下手,他们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因此即便蒋介石对孙科没什么好感,但为了落个好名声,表面上也接纳了他,还给了他施展能力的平台。
谁知孙科还真抓住了机会,不仅展现出在外交上的能力,还推动国民政府相继成立了财政部、司法院、考试院等机关和单位。
他自己也平步青云,很快就荣升行政院院长,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少成绩。
纵观孙科在国民党中的发展和最终获得的地位,完全不能说他是碌碌无为之辈,但是在父辈的光环以及蒋介石的打压下,他的历史存在感并不是很高。
表面上看起来,孙科和蒋介石合作得十分愉快,但实际上他们因为之前的恩怨,还有极度不同的政治理念,这么多年来矛盾不但没有化解,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孙科对蒋介石是一万个不服气,所以在他心里,给蒋介石做事只是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肯定会再度掀起“反蒋”浪潮。
这一等就到了解放战争后期。
败逃台湾
彼时蒋介石的政策不得民心,根本无法和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的共产党作比较,所以溃败只是时间问题。孙科就趁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伙同李宗仁等人要求蒋介石下野。
但是就当时的中国而言,国民党的主政人是谁已经并不重要,因为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革命力量的长期奋斗下,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部队被收拾得再无还手之力,蒋介石也溃逃至台湾。
因为离开前还做着来日反攻大陆的美梦,所以他竭尽所能搜刮金钱,再强迫一些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或者科研人才和他一同前往。
在匆忙准备中,他突然想起了孙科。孙科可是孙中山的儿子,政治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即使两个人之间有不少矛盾,蒋介石还是决定将他带上。
可是没想到孙科不愿意去台湾,或者说,不愿意和蒋介石一起去台湾。
虽然他明白国民党在大陆为非作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自己确实需要找个退路。但是据他对蒋介石的了解,对方并非是一个大度的人,等到去了台湾他一定会和自己秋后算账。
最终,孙科决定前往香港定居。
对于他来说,这本不是什么难事,但没想到一个之前从未遇到的情况成为了他今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因为失去了在国民政府中的职务,孙科没有了稳定的工作,自然也就不再有收入。
国民党败走台湾之前,孙科的地位虽然不低,但他倒是一直没做过什么大肆敛财之举,所以当时的积蓄不算多。
而且在香港居住期间,还经常有之前的熟人来寻求帮助,一来二去,孙科攒下的钱财已经所剩无几。
为了图清净,孙科又和家人一起去了国外生活。
但是他不善理财,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变,于是他的日子很快就拮据起来,甚至一度还要靠女儿救济。
虽然过得清苦,但孙科终于可以远离一切纷扰,不再关心任何政治局势,而是和家人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
随着年纪渐长,孙科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这个时候,他最想念的肯定还是大洋彼岸的中国。
1965年,蒋介石再次对孙科发出邀请,这回孙科没有拒绝,终于踏上了中国台湾的土地。
十六年匆匆而过,想必之前的恩怨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去。此刻历经千帆的二人再度相见,心中应该只有无尽的唏嘘和感慨。
孙科回到台湾后,本无意再参与任何政事,但蒋介石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些有名无实的职位,也算是让他老有所依。
1973年9月13日,孙科在台北病逝,结束了这跌宕起伏的一生。
虽然直到今天提起孙科,他身上最大的标签依旧是“孙中山之子”,似乎几十年的从政生涯,都没有留下半点可以与之匹敌的印记。
但这样的评价,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因为父亲的光芒太盛,所以无限度地拉高了人们对孙科的期望值。
结语
其实如果独立看待他的一生,完全可以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比如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坚定的政治抱负。只不过在那个时代的条条框框下,他的大多数设想很难被真正实现。诚然,孙科也有立场飘忽不定,不够理智成熟等问题。但他毕竟在那个动荡不安年代,真心实意地想为中国的革命出一份力,也确实尽己所能,作出了一定贡献。所以他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