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时任水利部参事的郑洞国收到一份特别的宴请——前往中南海赴毛主席的宴

若是一般人恐怕会高兴得睡不着,但是郑洞国却有些惶恐和紧张,他出身黄埔军校,是国民党高层里很有作为的高级将领。


郑洞国

宴会当天因为路上出了点意外,郑洞国迟到了几分钟,看着满屋子中央领导人也是很错愕,毛主席特意走到他身边和他握了手,随后用轻松的语气打趣道:

“郑洞国,你的名字很响亮,我关注你很久了。”

周围人也是很热情地和他聊起天,不多时,周围都是友善的笑声和真诚的笑脸。

郑洞国一下子放松了,甚至有些感动,这样轻松的氛围是他在国民党政府从未有过的。

毛主席顺手递给他一根烟问道:“你吸烟吗?”

郑洞国点头把烟叼进嘴里,谁知毛主席站起身拿出火柴为他点燃了烟。

他震惊之余发现其他人见怪不怪,郑洞国却感慨万千,原来这就是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呀!



郑洞国为何能够被毛主席赏识?毛主席为什么宴请郑洞国?郑洞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做了什么?

立志参军

郑洞国1903年出生在湖南石门县,郑家是当地的富农,郑洞国从小衣食无忧,长辈们很看重孩子的学业。

郑洞国从7岁时进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后来为了适应逐渐变化的国情转入西式学校上学,郑洞国虽然读得很吃力但他十分勤奋努力,成绩很快追上同班同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和无数爱国青年一样郑洞国也积极投身到这场抗议政府的运动中去。


五四运动

他和同学们不畏风雨每日在街头发表爱国演讲,参与各种形式的抵制日货斗争,这场爱国运动为郑洞国指明了人生方向,他立下抗日从军的志向。

只不过郑洞国的抗日从军之路并不顺畅。

1921年由于湘鄂两省的军阀混战,录取郑洞国的那所讲武堂被迫停办,之后几年,郑洞国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军事学堂学习军事理论知识。

直到1923年,他顶替别人的名字,成为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同年11月,郑洞国从黄埔军校提前毕业,随后接受上级安排来到教导一团第二营。

经过战火洗礼的郑洞国迅速脱胎换骨,并逐渐展露出他的优秀的指挥才能,将地方军阀打得抱头鼠窜,他也凭借不菲的战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3师8团团长职务。

北伐战争结束后郑洞国一直效忠于国民政府,他多次跟随中央军参加各个派系的混战。


郑洞国

比如蒋桂战争蒋唐战争讨伐石友三中原大战等,不过毫无背景的他却十分厌烦国民党高层的阴谋诡计和明争暗斗。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迫不及待地向中原各地发起迅猛进攻,国家危亡的紧急时刻,蒋介石政府依旧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名头攻打共产党,郑洞国每日恨不得去前线抗日护国,只是一直未能如愿。

誓死抗日

后来,蒋介石将包括郑洞国在内的中央军进行重新组建,新建成的第17军去古北口参加对日作战,日军方面也准备集中兵力在古北口将中央军歼灭。

郑洞国接到命令在南天门坚守战线,郑洞国带领他的2师4旅坚持抗战八昼夜。


郑洞国(中)

不过其他阵线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阵地失守形势岌岌可危,郑洞国多次带领士兵反击均以失败告终,危急关头郑洞国脱掉上衣带头冲锋鼓舞士气,最后付出惨重代价后击退日军。

虽然如郑洞国这样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但是中央军还是大势已去,不得不签订令人痛心的《塘沽协定》

郑洞国被调往南京市的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接受更专业的训练,第二年春天,郑洞国结束学业再次回到军队。

“七七”事变后,郑洞国亲率手下第2师固守保定城至漕河一线阵地,他以不畏死的精神不仅守住阵地还多次予日军以重创。

后来郑洞国的大后方被日军所围困,他的战斗意志依旧没有减弱,全师与日军血战一天一夜没有退缩。

城破后,他们以必死的决心和日军展开残酷的巷战,直到第47师前来接应,才没有全军覆没。



郑洞国面对日军不仅不畏死,也善于动脑筋。

一次,他们第2师奉命去牵制日军南下,郑洞国私下组织精兵强将乔装成日军,突袭了日军的机场,间接支援了其他抗日武装。

上级看他们第2师勇猛,又调往漳河参加对日作战,其间第2师的抗日意志让人敬佩。

最惊险的还是徐州会战,郑洞国参战时日军已经占据上风,为了挽救国民党的颓势郑洞国不得不率全师在运河南岸的利国驿与日军隔河作战。

日军的炮火实在凶猛,一时间第2师的火力招架不住,但后方及时送来重榴弹炮,郑洞国的十二门大炮才有了用武之地,火力死死压住日军,逼迫日军改道从枣台转攻台儿庄,为其他战区赢得宝贵时间。

台儿庄大捷后,因内部争权缘故,郑洞国愤然离开第2师投入到杜聿明兵团,担任新编第11军荣誉第1师师长。


台儿庄战役

1939年11月初,桂南战局危矣,荣誉第1师直面昆仑关的日军主力,争夺的焦点在昆仑关的各高地。

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惨烈,郑洞国身先士卒,加上友军的配合,最终郑洞国部顺利拿下罗塘、四四一高地和界首高地。

郑洞国后来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再次大显神威,他派出一股精锐夜渡长江突袭沙市,日军被他的神操作打得措手不及,不得不固守城池。

郑洞国这才有机会破坏汉宜公路,截断日军在襄河上的交通要道,为大部队围攻宜昌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抗日的战场上,郑洞国每每敢打敢拼,以顽强的战斗精神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

但只有一次台儿庄“银元”之险他受了伤,其余情况郑洞国从未挂彩,是抗日英雄里数一数二的有福之将。

被迫起义

1946年2月,郑洞国代替病重的杜聿明去东北代其主持军务,他按既定部署马,不停蹄地抢占抗日胜利果实,其间和东北区的解放军发生多次军事冲突。



国民党由于抢夺太多地盘导致兵力分散,屡次被解放军击退。

1948年,东北形势更加严峻,即便郑洞国多次领兵作战依旧无法改变大势已去的形势,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最后也仅仅保留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孤立的据点。

不过郑洞国却洞若观火,认为放弃长春是一个好选择,但是蒋介石不但不认同反而派郑洞国固守长春。



长春的驻军有新7军、60军及第1兵团约十万左右,当时长春已经被围困许久,城内物资缺乏、人心涣散。

10月中旬锦州也沦陷,长春彻底成了瓮中之鳖。

国民党多次派人救援,均无法打破解放军的围困,所以国民党高层严令郑洞国向沈阳方向组织突围,但长久的饥饿导致士兵极度虚弱,将领和士兵皆无突围的实力和信心。

郑洞国一心效忠国民党,虽然大多数国民党军队陆续投降,他还是亲自率领司令部直属的特务团,准备死守中央银行大楼。

只不过他手下的官兵们却不愿再为蒋介石政权卖命,他们将郑洞国强行架了出去一同起义。



郑洞国被人安上“起义”的名号后,受到解放军将领的热情款待,但是郑洞国却拒绝了,他内心又挣扎又别扭最后定下三点要求:

“不登报、不广播、不聚餐”。

解放军敬重他的人品不仅同意他的要求,还贴心为他安排一处安静的住址疗养,生活上和物质上几乎是尽量满足,郑洞国也静下心去了解共产党治理下的新中国。

周总理问计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半岛形势却岌岌可危,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亲自下场支援韩国。

这让新中国国防安全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毛主席为了国家边界安全最终做出了决断,那就是“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但是每一项国家政策都不是轻易能够决定的,为了能够知己知彼,周恩来特意找到一些和美国军队有过接触的国民党将领了解详情。

郑洞国再次进入党中央的视线,原来是他曾被派往东南亚地区,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

郑洞国的驻印军队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护附近印缅运输公路的安全,当然也要协调好与盟军人员(美国)之间的关系。

那时候美国军人对于中国军队十分不屑,经常会做出各种无礼的举动,一来二去这里的中美军队关系十分紧张。

郑洞国本就是一位有尊严的爱国军人,他到岗后积极维护与美国将领史迪威的关系,同时也不忘恩威并重,让美国军人看到中国军人的国家底线。

他的努力取得积极进展,所以面对美国方面郑洞国很有发言权。

周总理本想亲自去看望郑洞国,结果郑洞国要去看病,临时路过北京,周总理趁机邀请他一起聚一聚。

郑洞国闻言也是很激动,他和周总理是老相识,周总理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是郑洞国最尊敬的周老师。



周总理特意安排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同时邀请聂荣臻元帅(黄埔军校的老师)作陪。

郑洞国一到门口就受到两位老师热情的握手寒暄,这样久别重逢的场面让一直漂泊无定的郑洞国感动又心酸。

一番叙旧后,周总理询问郑洞国对于今后如何安排,郑洞国很是淡然道:“我已经老了,准备回家种地。”

周总理了解郑洞国的本事,所以私下和聂元帅探讨着可不可以让郑洞国放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周总理随后将话题转到美国军队方面:

“你回家暂时休养一下身子也挺好,你对美国军队的作战方式有没有特别的看法,我们准备直面美国军队。”



郑洞国反复思量过后,将美国军队的优缺点分析给周总理听:

“美国人打不了硬仗,他们更多依靠先进的武器和空中补给,虽然他们身强体壮,却不肯吃一点点苦。”

郑洞国接下来就把当初他在缅北的所见所闻一点一点剖析给周总理和聂元帅听。

宴会结束前周总理握着郑洞国的手劝道:

“共产党对于起义将领一直都很优待,若是不嫌弃,咱们师生可以一起携手共建新中国呀。”



奉献新中国

作为一个爱国人士,郑洞国很热爱这片土地,他在这里出生成长,这里有他的亲人和一切美好回忆,所以他才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

那种藏在身体深处的民族责任感让他一往无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多次阵前指挥,即便危险重重他也会带领军队坚持到最后一刻。

郑洞国接受党组织的热情邀请,成为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从此他全心全意为新中国建设奉献自己的热情和精力。

抗美援朝过后,毛主席一直记着郑洞国的本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时,毛主席作出一个大胆的提议,让郑洞国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特意邀请他过来一聚。



毛主席知道郑洞国很讲原则,也很爱国,但是国防委员会委员也是一个重要职位,无论如何他和其他中央领导都要当面看一看才放心。

宴会开始前迟到的郑洞国有些局促的站在门口,毛主席为了缓解郑洞国的紧张,亲自把他领进门安排好座位。

郑洞国也顺势融入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期间毛主席和他亲切的闲话家常,宴会的温馨气氛让郑洞国放下心底最后一点隔阂,后来毛主席随口准确说出他的年龄:

“你今年51了吧?”

郑洞国这才明白,明明国民党占尽优势,为何却在短短的几年时光被共产党赶出大陆。

和盛气凌人的蒋介石不同,共产党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它是真诚的邀请每一位爱国人士来这里建设新中国。



共产党这种宽容大度的态度再一次感动到郑洞国,他不但下定决心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还积极向他的好友们写信规劝,信中他积极介绍共产党的政策和方针。

郑洞国晚年时一直奔走于国家统一大业,为两岸统一劳心劳力,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只为让过去的同事消除对共产党的偏见和误解,他的行动和决心让我们感动。

作为一名传奇的抗日名将,郑洞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面对日军有着绝不退缩的勇气和决心,即便阵地七零八落他也有绝地反击的信心和实力,他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