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隐秘战场,早期癌症犹如深埋的地雷,而早筛技术正化身“基因探雷器”。医学界实践表明,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与影像学、病理学相结合,临床医生不仅能提前锁定高危病灶,还能根据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轨迹优化诊疗方案,为患者赢得生命赛道的决胜时刻。
位于松江区九亭镇的上海顿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顿慧医疗”),深耕原创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研究近20年,构建从研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科研转化全链条体系,完成多项全球领先的体外诊断产品注册落地,实现临床推广应用。顿慧医疗创始人董事长温冬透露,公司在肝癌早筛领域持续突破:2017年率先推出全球首个“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检测试剂盒后,基于多年临床大数据积累,近期创新性整合AFP等常规体检指标,构建多维度评估模型,在无需新增医保支出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肝癌早诊率。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致力于打造癌症早筛“中国方案”的行业先锋,曾是手握重剑、驰骋国际赛场的国家女子重剑队队长。竞技体育淬炼出的坚韧品格,始终贯穿着温冬的创业生涯。
三线突破 探索AI联合癌症早筛新范式
探索更高效的联合诊断模型,是当下顿慧医疗在肝癌早诊模式迭代中的重点部署。随着AI大语言模型在体外诊断中呈现出的巨大潜能,公司计划融合影像等多模态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现有检测技术,以更高效、经济的路径提升癌症早期诊断能力。
“我们有很多新的管线,与国内顶级国家医学中心的医生科学家合作,由此转化而来的原研标志物将应用于多领域。”温冬介绍,在消化系统领域,有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结直肠癌中心联合研发转化的针对肠息肉病变的“6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检测试剂盒。它可以有效利用肠息肉活检样本,准确预测出发生肠癌细胞深层浸润的可能性,从而指导后续合适的术式,减少患者的补救性手术风险。
在血液病领域,有来自与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原研标志物“4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合作,其风险分层效能较现行标准提升数倍,为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支持。
在免疫治疗评估中,基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中心共同研发转化的“三级淋巴结构人工智能分析软件及基因表达标签”的专利,将申报创新医疗器械未来可建立免疫治疗响应及肿瘤复发预警模型应用于临床。
“遵从科学、尊重医生,围绕临床问题不随波逐流。”温冬表示,从“精准医疗”时代到提出“医研产”闭环理论,公司始终心无旁骛地瞄准既定目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临床专家一起从时空维度研究复杂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促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临床级IVD产品。
领军破局 在生命科学赛道“击剑”
“高精尖生物技术不应是奢侈品,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产品。”温冬说,“就像在击剑赛场上,不畏艰难,相信每天的努力是造就突破的基石。”这种持续奋进的韧性,驱动企业从全球首个获三类肝癌分子诊断miRNA检测产品注册证,到构建肝胆消化道、血液及免疫治疗监测等多管线原研标志物转化落地,每一次创新都预示着给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创业路上每一步结实的台阶背后都交织着汗水与坚持,能坚持走到今天,还离不开温冬创业前期那段难忘的运动员经历。1984年,16岁的上海少女温冬因崇拜郎平“女排精神”加入专业击剑队,20岁叩开国家队大门,一路拼搏历练成为队长。她曾于1989年和1991年两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重剑个人铜牌,成为中国首位站上国际综合性运动会领奖台的女子重剑选手,并多次获得全国击剑赛女子重剑个人冠军,199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与队友合作获女子重剑团体冠军。
“竞技体育不仅能锻炼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受挫体验造就了顽强的心理素质。”温冬说道。勇担重任、不惧挑战是十年运动员生涯馈赠给她的“利器”。1994年退役后,温冬带着对医学的痴迷闯入生物医药行业,通过旁听医学院课程、泡实验室自学,硬生生从“门外汉”成长为掌握PCR、NGS等多组学技术的行业专家。
“中国需要敢啃硬骨头的创业者和他们带领的企业,就像当年女排‘啃’下一个个强敌。”温冬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创新才刚开始,为现代医学创造无限可能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引领。”
记者:朱颖宏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沈莉娜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