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医者?何谓医者?医者仁也,救死扶伤,以专业与敬业守护生命健康;医者勇也,白衣为甲,奔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采访科室主任陈安芳。

三十年如一日

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心脏,是人体的“引擎”,其微妙的律动维系着生命的延续。而心内科医生,便是那能够读懂这复杂韵律、修复其失调音符的人。

4月一个清晨,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安芳的诊室外,易平女士带着母亲如期赴约复查。数年前,易平母亲在家中突发晕厥,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初步判断为心脏问题。面对是否植入心脏支架的抉择,陈安芳坚持"先造影、后治疗"原则。“当时陈医生反复强调,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上。”易平回忆道,造影结果显示老人左心室肥厚但未达支架植入标准,有效避免了过度医疗。


此后,从医院老院区到如今的新院区,从普通门诊到专家诊疗,易平带着母亲坚持找陈安芳看病。2024年12月,老人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今年4月复查显示心律稳定。“不论说医术还是医德,陈老师都非常好,她拒绝让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不过度治疗,而且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充满信心,这就是我们信任她的原因。”易平感慨道。

像这样的患者,在陈安芳的诊室里每天都在接待。心血管内科的工作复杂而艰巨,每个病例都像是一道道难题,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敏锐的洞察力。陈安芳凭借着近30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在这充满挑战的领域里守护生命健康。


除了日常的门诊工作,陈安芳还经常参与到急诊救治中。心血管内科的急诊,就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每当接到急诊电话,陈安芳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她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赢得了同事的敬佩和患者家属的赞誉。

加强团队建设

铸就区域心血管诊疗高地

“2013年心血管内科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科室人少不说,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手术都开展不了,学科发展迟缓。”成玲玲是在心血管内科病区工作多年的一名护士,见证了科室的变化。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作为科室主任,经过陈安芳的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加入团队。科室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如今拥有医护人员56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11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队伍逐渐成型。这些人才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活力,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技术的提升是心血管内科发展的核心。”陈安芳深知,只有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项项先进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如今,科室医生已熟练开展冠脉造影、左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PTCA及支架植入术(包括复杂病变、分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及CTO病变)、急诊PCI、冠脉内溶栓、高速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冠脉内血管超声检查等,达国内先进水平。2024年更是开展6例震波球囊及旋磨治疗复杂钙化冠脉病变,开展新技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左束支起搏治疗等,均居全省领先。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已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专科。2017年,成为成都市第一个通过认证的基层胸痛中心,开启了急救工作的新篇章;2021年升级为标准版胸痛中心,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89.85%,急诊PCI平均入门 - 导丝通过时间73.02分钟,为无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机;同时,作为中国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网络基层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心血管内科在多个领域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年门诊病人超7万人次

开展介入手术2000余台

在陈安芳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在服务方面更是有口皆碑。“2024年门诊病人超7万人次,住院病人超6000人次,开展介入手术2000余台,疑难危重症治愈率高达99.68%,中低风险组死亡率为0。”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对患者的悉心关怀。他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记者在护士站旁的一个办公室看到,墙上挂了很多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是患者对心血管内科医生的诚挚谢意,也是对他们的高度认可。


在陈安芳看来,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科室将聚焦两大核心发展方向,一是构建全流程慢病管理体系,二是建设区域性心脏康复中心。”她介绍,构建全流程慢病管理体系可以依托互联网医疗平台,针对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等慢性病种,实现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线上全周期管理,让患者无需重复奔波即可获得规范化治疗。建设区域性心脏康复中心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为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及严重心衰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她表示,这种“防治康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既能将疾病关口前移实现早期干预,又能通过科学康复促进功能恢复,最终形成预防-治疗-康复的完整闭环,切实推动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模式的革新与落地。

审核:娜姐

主编:敏儿

编辑:蕾蕾

来源:云上双流、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1

2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