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狗牵着机器人,
领克正在杭州湾揽胜参数图片),
当揽胜在后现代主义,
华为正在运动域解决B级车,
当丰田纺织在零重力座椅,
捷途正在纵横G700,
当雷克萨斯在上世纪的世纪,
奔驰正在私享贵宾厅……

4月24日的中午,当我第二次从国家会展中心的6号门进入场馆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些冷清,毕竟前一日人群还摩肩接踵,车展成为媒体日应该有的样子,尽管对比反差强烈。

少了红绿的上海车展,总体来说回归理性,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在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

另外,上海车展的“新车指数重要性”在显著降低,大部分量产重磅新车都在车展前的两周内密集发布完毕,导致车展完全没有悬念,车展对于车企展出新品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上海车展这个全球A级车展备受关注和重视的程度正在有所衰减,只不过,由于中国汽车市场更大、活力更强,这个衰落的速度会比欧美日本的国际车展慢很多。

对于本次上海车展,笔者有几个观感:

华为“秀肌肉”

外资供应链“慢半拍”

和上届上海车展相比,零部件的展出面积从3万平米猛增到10万平米,而整车厂的展出馆则减少为8个馆(包括1层的6个馆和2层的两个馆)。

可以感受到,日系的核心供应商的产品更新明显跟不上中国智电汽车发展的节奏。在丰田纺织展台,主要展品还是提供给埃尔法的航空座椅等,至于零重力座椅现场没有样品,只能去一个小房间去体验技术,另外有一个私享空间(并非上车产品)。


而在华为的两个技术展台,包括运动域解决方案、华为乾崑智驾方案,从驾驶和智驾方面提供了很多具体的细分方案,兼顾了行驶品质和辅助驾驶的体验感优化。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智电汽车引领全球市场,引望这样的中资供应链迟早会取代博世和电装。

自主品牌青睐

大尺寸车型和“方盒子”

在自主品牌的展台,笔者发现居于C位的重磅车型很多都是大尺寸的SUV,包括:腾势N9,比亚迪王朝D概念车,奇瑞风云T11,领克900,极氪9X。


这些车的尺寸如下:

  • 腾势N9,车身尺寸为5258/2030/1830mm,轴距为3125mm

  • 极氪9X,车身尺寸为5239/2029/1819mm,轴距3169mm

  • 领克900,车身尺寸为5240/1999/1810mm,轴距3160mm

  • 风云T11,车身尺寸为5150/1995/1800mm,轴距为3100mm

  • 王朝D概念车,大概瞄着40万级、5.3米、全尺寸SUV市场

除了大尺寸SUV,自主品牌车企另外一个重点发力的品类是硬派越野“方盒子”,包括捷途纵横G700和红旗越野。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在唐L DM、方程豹8等产品上推出了“无人机版”,按照销售的话说,就是“当客户有需要的时候,你至少得有”。


外资转型的“集体困境”

缺乏差异化的产品来突围

和自主品牌在智驾、三电和品类创新方面的狂飙猛进相比,外资品牌的整体表现相对平淡,缺乏差异化的产品点和“故事线”。

雷克萨斯还是那一套传统的玩法,还是那几台老车,也许是自己觉得不够有底气,还把上几代的世纪产品都拉过来给自己赋能。

至于奔驰的草图式的概念车,则直接让人无语了,设计师你是认真的吗?


东风日产N7,产品中规中矩,也没有看出明显的亮点。

别克唯一的亮点——GL8系列推出了陆尚插混版,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关注。相比之下,别克的轿车和SUV则少人问津。


领导巡馆忙

要说这次车展,哪家自主车企的老板巡馆的积极性高,则非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莫属。4月23日和4月24日的下午,王老板两次率领比亚迪旗下的一众品牌的总经理巡视各场馆,学习和研究友商的积极性不言而喻。

央企的领导也没闲着,一汽董事长邱现东,兵装集团总经理周志平分别带领高管团队在红旗、长安福特展台开现场讨论会。

满场都是机器狗和飞行器

这次车展上,展品方面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如果你家展台上没有七八条机器狗,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造车的。

有些展台上的狗,还会模仿真狗做各种摆手点头的动作,让人恍若身处电子宠物店。

除了机器狗,还有机器人、飞行器,基本上是人手一台。不仅主机厂有飞行器,连动力电池品牌,像欣旺达动力也在展台上放一台,看着那是牛掰啊。


虽然飞行器大行其道,但是商用车那边还是很务实的,仍然提供纸质参展手册。

在广汽领程展台,笔者看到了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摞宣传手册,感觉回到了2003年的上海车展,那时候的场馆在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