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
维特根斯坦诞辰136周年
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语言如何控制思想?
作者丨书杰
↓点击观看↓
1929年,在剑桥大学的课堂上,维特根斯坦对学生说:语言会篡改思想。
学生非常疑惑。维特根斯坦说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他拿起手中的石头说,从今天起,请叫它“索尔”,以后不要再说石头这个词,而只用“索尔”代替。
于是,学生们逐渐习惯了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指代石头,他们不仅忘记了原词,还赋予了新词新的意义,开始谈论“索尔的古老纹路"、"索尔蕴含的宇宙密码"。
石头,这原本就是一个坚硬的物理存在,但通过语言的重构,竟生出了神性的意义。
这正语言对人的思想操控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语言异化正不断上演。
新闻里常说"负增长"而不是"经济衰退";
公司裁员不说“开除”,而总说"优化结构";
“失业”被说成“职业转型期”;
“穷人”被说成“待富人群”;
“工厂倒闭”被替换成"产能调整";
"留守儿童"被命名为"乡土守望者";
连“战争”都变成了"特别军事行动"。
这些看似普通的词汇替换,无形中遮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语言游戏规则的改写,将负面现实纳入中性甚至积极的话语体系,钝化公众的批判性思维。
当人们反复接触这类中性化表述时,就会逐渐失去痛觉,丧失对真相的感知能力。
这就是语言对思维的重塑——它不直接改变事实,却能改变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100多年前,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警示:"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他以语言图式论构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语言通过命题结构反映事实结构,而无法言说之物(如伦理、美学、人生意义)则被推向沉默之境。
“把能够说的说清楚,对不能说的保持沉默。”
所有能够言说出来的,都是在表达和描述世界本身。而当我们用被篡改、被扭曲的语言表达世界时,世界的真相就被遮蔽,思想也会陷入迷雾之中。
而要打破语言的操控,需回归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论,重建语言的预警系统。
或许很多人都是从刀郎的歌词中知道维特根斯坦:“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
但唯有阅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才能把握其思想原貌。
为你推荐维特根斯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探寻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找寻语言的本质。
直接阅读原著稍有难度,其深奥的理论未必能精准把握,可以配合两本解读图书:《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以通俗语言解读原著,了解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精髓,这本属于基础版解读;《维特根斯坦读本》陈嘉映老师对维特根斯坦进行分门别类的解读,属于进阶版解读作品。
同时,推荐一部传记作品《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去了解维特根斯坦的创奇一生。
4本书是学习维特根斯坦
从入门到进阶的一套绝佳套装
维特根斯坦思想全集
原著 + 解读 + 传记
《逻辑哲学论》
必读代表作,原著作为底本阅读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
对原著进行拆解,基础版解读
《维特根斯坦读本》
陈嘉映深度作品,进阶版解读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了解传奇一生
↓一键打包↓
相关视频↓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