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论语(13)
孔子有两大高徒,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一个是子贡,纵横家,政治家,超级富豪,人生赢家。
一个是颜回,学问修养无人能及,孔子视其为接班人,可惜死在了自己前面。
这两个人,一个极端贫穷,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人不堪其忧;一个家财万贯,儒商之祖,至今不少人还贡着他,视其为财神爷。
如果你是班主任,在普通班级,很少能看到超级富豪的孩子。因为他们都去私立贵族学校了。
同样,在贵族学校,你不太可能看见穷人家的孩子,他们都上公办学校了。
周星驰《长江七号》是个例外,因为那是电影。
在孔子那里,却成为可能。
很多人视孔子当年的学校为乌托邦,教育的理想之城,这是原因之一。
子贡和颜回能成为同学,已经很了不起;而且,其中不仅有子贡这种靠努力发家致富的,也有天生的“富二代”“官二代”。
如此包容的学校,古往今来,仅此一例。
儒家是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道家也是。这两家在根源上,有相通之处。
比如,两家都认为,宇宙的根本,叫做“道”;道家强调“无为而为有为”,孟子则认为“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两家的区别,并不像诸子百家辩论时说的,那么尖锐。
好巧,颜回是儒家中最像“道家”的人物之一。
子贡则是儒家中最像儒家的人物之一。
纳尼?这种对比句好像不太合理。总得罗列一个“道家中最像儒家”的例子吧?
好吧,他叫哪吒。
哪吒——道家中最像儒家的人物。第二名的话,按照我对道家有限的了解,大概是丘处机。如果不是他力挽狂澜劝说成吉思汗,不知道还会死多少人。
哪吒的名言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当然这是电影编剧的功劳。无论如何,符合他的性格。
子贡同样信奉这一信条。这算不算“儒道相通”的又一证据呢?
“我命由我不由天”,穷不怕,干就完了。他的理念很先进,和如今搞期货、买卖股票差不多,从“垃圾股”中找出“潜力股”,分析研判,确定时机出手,行情好了,转手卖出,赚取差价。
这需要十分精明的眼光,以及准确的预测。
巧的是,几乎每次预测、押注,他都对了。妥妥的商业奇才。
他白手起家,很快富甲一方,成了超级富豪,据说后来富可敌国,成了首富。
甘于贫乐的颜回,则依然贫穷,随遇而安。这两个同学出现在自己的班级里,孔老师很难不发感慨。
于是有了下面一段文字: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
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经差不多了吧!可惜处在贫困之中。子贡(端木赐)不受命运的摆布,囤积货品做投机买卖,每次预测都猜中了。
老夫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扬颜回?批评颜回?表扬子贡?批评子贡?
这段吞吞吐吐、含糊其辞的话,说明孔老师此时的心境,极其复杂。
用一个成语表达,叫“五味杂陈”。
他是在批评子贡、表扬颜回吗?肯定不是。是在批评颜回、表扬子贡吗?更不是。
他是在感慨人生、感慨世界:果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果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
如果颜回和子贡合为一个人,堪称完美。可惜没有这样的如果,有的只是缺憾。
颜回的道德学问到家了,水平很高,接近老师的境界了。可他还是那么穷,还是那么困啊。他更加积极一点,去改变现状,不可以吗?
但他没有,甘于现状。老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甩鞭子驱赶。
子贡的财商、智商到家了,可学问不如颜回啊。何况,囤积商品、倒买倒卖,即便没有干扰市场,似乎也和仁义挂不上边儿。
学问修养,只是一个工具;学生学成之后,用它来干什么,就不是孔子能左右的了——他不想、也不能去控制。
人可以预测趋势,但无法控制趋势。孔子的五味杂陈,大概源于此吧。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