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初入官场,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栽过一次跟头,后来靠着贾府之力,官复原职,坐上了应天府大堂。
他刚一上任,就碰到了一件人命官司,此时的贾雨村,一听是人命官司,而且凶手仍逍遥法外,当时正义感爆棚,立即就要发签拿人。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他忽然看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贾雨村心内狐疑,觉得必有文章,所以又暂停了发签。
后来的事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件事,再分析这个案子就会发现,整件事的转折点,就发生在门子给贾雨村使眼色的一瞬间。
贾雨村毕竟跌倒过一次了,自然谨慎小心了许多,他急着发签拿人,与其说是正义感发作,不如说他是急着开展工作,急着大展拳脚。
一开始,他当然不会想到,这件事的背后,竟然牵扯着四大家族中的薛家,而门子显然是知道内情的,又第一时间认出了贾雨村,所以给他使了眼色。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门子没有使眼色,结果会怎么样?贾雨村的签一旦发出去,手下的人自然就会去薛家拿人,到那时,贾府早晚会知道贾雨村缉拿薛蟠一事。
但是,贾雨村能官复原职,正是靠的贾府之力啊。贾府既然能把贾雨村扶上去,自然也有办法把他再撸下来。贾雨村想到这,一定会直冒冷汗吧?
还好啊,他发签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看到了一旁门子给他使的眼色,他深知其中必有因果,所以中止了发签,把门子叫入内室密谈。当时他一定在夸自己,还好我冰雪聪明。
也正是门子的这个眼色,让第二次走马上任的贾雨村,不仅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还了解了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应该说,这个眼色救了他一命,也为他的仕途开启的新的大门。
初入社会,很多人眼睛完全不够用,心眼儿也不够使,因为看似平静的水面,往往暗潮涌动,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懂得看人眼色行事,自己吃亏事小,得罪人事大。
贾雨村如果忽略了门子的眼色,或者瞧不上身份低微的门子,不把他的提醒放在心上,心想:我一个堂堂进士,知府大老爷,难道还要对一个门子言听计从?他的结局可能会再次跌倒。
贾雨村第一次跌倒,是因为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得罪了同僚被参了一本。这一次要是跌倒,那可就不是得罪一个人了,而是得罪了一个阵营,那可是四大家族,说的再大些就是四王八公!
你想想,如果贾雨村这次再栽了,在仕途上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吗?
我们再仔细想想,贾府为什么力保贾雨村去做这个应天府啊?难道只是因为林如海的一封推荐信?或者仅仅因为贾政喜欢读书人,觉得贾雨村谈吐不俗是个可造之材?
当然不是!你以为贾雨村能很快走马上任应天府,只是贾政一个人的力量?只怕这后面还有王子腾到处打通关节,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贾雨村去替薛蟠擦屁股去的。
贾雨村毕竟不是死读书的文人,心眼活,所以接收到了门子的眼色,最终才有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情节。当然,也有人完全不看他人眼色,结果可能就会惹出麻烦。
史湘云长大后第一次来贾府,就赶上了宝钗生日,但这个生日有几个人一点都不开心,因为发生了一件事。
凤姐发现戏班里一个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于是拉来众人面前说笑,人人都猜着了,但人人都不说,偏偏史湘云心直口快,笑着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
宝玉一听这话,当时就瞅了湘云一眼,使个眼色。但史湘云显然没有接收到宝玉递过来的眼色,而是早已忍不住说了出来。
这也非常符合史湘云的个性,心直口快,并无恶意,但是抵不住黛玉会多想啊,人人都拿她做戏子取笑,宝玉虽然没说,竟然也跟众人一样,觉得那戏子像她,还给湘云使眼色。
因此,三人就闹了个不欢而散,后来宝玉百思不得其解,他原是好意,一则是怕湘云得罪了黛玉,一则也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维护他的林妹妹,但两人并不领情,他落了个里外不是人。
史湘云曾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她的人生活得坦坦荡荡,所以她是不屑于看人眼色和脸色的,有什么说什么,不吐不快,所以宝玉的眼色,不管她看没看到,有没有看懂,她都不会在意。
其实,当时的情形,任何人都可以给湘云使眼色,唯独宝玉不可以,因为黛玉最在意的是她在宝玉心中的形象,而不是众人心中的形象。而宝玉给湘云使眼色,让黛玉看清了一件事,原来宝玉也跟众人一样,将她比作戏子。
他给湘云使眼色,也仿佛是在告诉黛玉,他和湘云以及众人都是一路的,无形中取笑了像戏子的黛玉。黛玉对众人的取笑可以置之不理,但宝玉也这么看她,才是她生气的主因。
我们在聊天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想要对其中一人说某些话时,另一人会用眼色提醒不要说,因为说了,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很多时候,看人眼色,不是因为我们谨小慎微,而是当你不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时,当你第一次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让我们快速成长。
生活中,我们也常说,到时看我眼色行事,因为在一个人数较多的场合中,有些话不便开口提醒,而只能通过眼睛或动作意会,很多时候,它能决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成与败。
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打秋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她进贾府原本就是为了借银子,但见了王熙凤之后,她怎么都说不出口,这可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周瑞家的给刘姥姥来了最后的临门一脚,当刘姥姥说,没什么事只是来看看姑太太、姑奶奶时,周瑞家的坐不住了,她提醒刘姥姥说,有什么事只管回二奶奶,和太太是一样的。
周瑞家的说完,还担心刘姥姥说不出口,又一面递眼色给她。周瑞家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在用眼神催促提醒刘姥姥,你倒是说呀,你再不说,可没机会了啊,我也白费功夫了。
刘姥姥当然明白周瑞家的什么意思了,也正因周瑞家的言语和眼神的催促与鼓励,刘姥姥最终鼓起勇气说了借银子的事,这才打到了秋风。
事后,周瑞家的与刘姥姥出来后还再说这事儿,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了?周瑞家的虽然心性乖滑,但有一说一,刘姥姥打秋风这事儿,如果没有她的助攻,不会那么容易的。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作为贾府比较有体面的奴仆,使眼色这事儿想必是她最擅长的,因为太多时候,说话不方便,只能靠眼色传递信息,如果不擅长这个,想在贾府生存,那可难了。
刘姥姥虽然是乡野村妇,但也是世路上经见过的,懂人情世故,有生活大智慧,使眼色儿这事儿想必她也不陌生,她既读得懂别人给她递过来的眼色,也一定没少给别人递眼色。
比如,她的女婿和女儿吵嘴,女婿一直唠叨个不停,喝了酒就拿家人闲寻气恼,刘姥姥作为丈母娘不好什么,一定没少给自己的女儿使眼色,暗示她隐忍。
无论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家人之间,使眼色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因为总有些秘密只属于两个人,总有些事情我们不愿让更多人知道,也总有些话不便说出口,而只能通过眼神、动作来传递。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会看人眼色,学会解读眼色,学会传递眼色,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呢?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