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反反复复中,把《西南联大国学课》看完了,如同春日的天气,在寒与暖的反复中,还是看到了花的鲜艳多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起因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有点高了,对于我来说,能够通顺地读完已经是莫大的收获了,更不敢再提从中读懂了什么,也谈不上与这些大师们产生同频交流。

这本书收录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他们皆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学术造诣深厚。

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内容皆是白话文,符合现代的阅读习惯,读起来自然流畅通顺。中间的章节,则是文言文与古文杂糅在一起,又是在讲思想文化内容,读起来磕磕巴巴,自然是费劲不少。



本书以“儒、释、道、法、名”五家思想为框架,梳理国学精髓。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仁”、佛学的“慈悲”、道家的“自然”、法家的“务实”、名家的“思辨”,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石。正如罗庸所言:“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则便无法存在和延续”。

如果作为学术研究,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倘若是日常阅读,它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读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的话,容易被劝退或弃读。

我则是秉持着“开卷硬有益”的原则,咬牙切齿地把这本书看完了。书中的每一个观点或专题,拿出来都可以延展成宏大的内容组织,只不过能力有限,实在看不懂表达的意思,我只是分享一下我能看懂的,而且在当下有启示意义的观点吧。



在佛道章节中,提到了一句偈语:笃信守一,戒于壅蔽。这是一句强调修身与处世智慧的箴言,融合了儒家的坚持和道家的辩证。“守一”呼应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而“壅蔽”则对应庄子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其核心在于倡导 “专注坚守” 与 “开放清醒” 的中国文化的双重智慧。

虽为一句古语,但在当下,“笃信守一,戒于壅蔽” 更具现实启迪意义。面对碎片化信息与多元诱惑,“守一” 强调我们需要锚定人生方向,避免陷入 “选择焦虑”;“戒蔽” 则是拒绝盲从,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算法推送或群体偏见所裹挟。

具体到个人成长方面,要 “守一”,深耕某一领域,比如写作,培养一门终身技艺;也要 “戒蔽”,涉猎跨学科知识,让自己跳出数据算法的信息孤岛。



另外,蒋梦麟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解读,鞭辟入里,颇有新意。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时刻,面对炮火与战败,不少仁人志士开始反思民族的症结所在,这一切要归咎于封建保守。

而蒋梦麟先生提到,中华文化在千百来的发展历程中,犹如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学习,并非冥顽不化。倘若如此,我们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如今我们听到的所谓“国乐”,实际上多半起源于外国的乐器演变,比如我们熟知的胡琴、七弦琴等。在饮食方面,更无需多说了,洋芋、黄瓜、甘薯、番茄等都是几百年前传到中国的,经过不断改良,适应了这片土地生长。



还有宗教、技术、服饰等,都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更加适应于演变和发展。事实上,正因为她有伟大的吸收能力,中国才能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历经沧桑而屹立不坠。世界上没有任何文化能够不随时吸收外国因素而可维系不坠。

当提到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在封建朝代发展起来时,他又说道,基于中华文化的自给自足和实用主义,科学研究往往会浅尝辄止。

我们的文化思想主要集中在伦理关系的发展上,倘若注重自然观察,那必然是因为这种现象会影响到当前的关系维系。于是,有人给出了四个理由说明中国未曾发展自然科学:第一,信奉阴阳原则;第二,相信五行学说;第三,不求甚解;第四,不肯动手。



在历史发展中,由于我们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现象的解释都有现成的说法,通常用于实际用途,不会像欧洲人要钻研现象背后的原理。当苹果落地、壶水沸腾、火药爆炸时,我们止步于现象的运用,自然会错过原理的研究。

但是,不能就此说明中华民族缺乏思考。在丰富完善的思想体系下,我们的文学、音乐、建筑、雕刻等,为世人带来了绝美的作品,如今依然是人类文化地图上闪亮的瑰宝,持续熠熠生辉。

从中可以看到,儒家知识系统和西方的科学知识系统都是从探究事物出发,而儒家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归趋,西方还是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为归趋,发展方向有了区别。不过,道德的宇宙和科学的宇宙在中国平行并存,一个保持安定,一个促成进步。

看到蒋梦麟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解读,多了一份对这个民族的认识,了解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各自的土地上如何生长。



前面提到了这本书的特殊性,实在是难以读懂,所以只能浅显地书写几笔,算是对这段阅读时光的总结。再次回顾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罗庸的儒学密码:他将孔子的 "仁" 拆解为 "克己" 与 "复礼",以《颜渊问仁》为例,揭示儒家思想如何在私欲与天理的博弈中实现平衡。

汤用彤的佛学迷宫:从佛教入华的历史脉络到 "无我" 境界的哲学思辨,梳理出佛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新路径,为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冯友兰的道家启示:对《老子》"反者道之动" 的阐释,将道家思想转化为应对变局的生存智慧。

闻一多的法家批判:揭示法家思想在集权与民生之间的张力,这种批判性思考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蒋梦麟的名家思辨:从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 到惠施的 "合同异",在中国逻辑学的殿堂,展现古人智慧光芒。

抗战国学的转折:大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重新诠释国学,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转化为救亡图存的行动指南。

《西南联大国学课》这本书虽然是一部讲义合集,读起来艰涩难道,但是它更像更是一部沉甸甸的民族精神合集。

当我们在AI时代追问“何为中国人”,答案或许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是“仁者爱人”的温情,是“和而不同”的智慧,更是危难中永不熄灭的文化火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