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航母已经掉头完毕,现在将全速启航“,在车展前夕的媒体沟通会上,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迎凯用这句话,向华尔街见闻表达了对一汽大众接下来发展的信心。
过去,新能源汽车行业超预期的发展,让一汽大众这家合资车企里的老大哥,被“小弟们”赶超。市场也一度有合资车企将从市场的引领者,成为市场里的“少数派”的声音。
吴迎凯则认为,外资品牌、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落后,是客观事实,但合资车企在燃油车市场还是占有绝对优势。接下来,随着合资品牌解决新能源产品和贴近中国市场的问题,他们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4月23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一汽大众也带来由其打造的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ID. AURA,以及多款升级车型,借此全面展现其在燃油、电动化以及智能化领域的能力。
吴迎凯表示,当下的市场燃油和新能源共进,阶段性来看,当前消费者对安全、用车成本和用车体验的关注都在发生变化。燃油车在中国汽车市场还会长期存在。
燃油车用户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安全、可靠、低使用成本。一汽大众也将燃油车的隐性优势显性化,推出“双终身质保”(终身免费保养、终身质保),将“长期主义”具象化。
当然这样的承诺需要付出不少代价。不过,吴迎凯算了一笔账,相比其他车企,一汽大众的车型具备更好的品质,故障率低,这使得质保成本远低于行业均值,预算可控。
如果说坚守燃油车是稳住阵脚,那么新能源转型则是一汽大众能否打赢未来的关键。过去几年,合资品牌在电动化上的迟缓备受诟病,但吴迎凯透露的细节显示,变革已在深处发生。
按照一汽大众的规划,2026年起,其将有10款新车型上市,其中有9块都是新能源车型。至2030年,一汽大众旗下各品牌则会推出超过20款车型。
一汽大众的研发进度还在加快。吴迎凯透露,某款新车型的造型设计提案中德设计团队都提交方案,最终中方设计胜出。以往,造型的提案都是由大众狼堡的设计团队去做。
此外,吴迎凯表示,德国大众高层深刻感受到要在中国市场具备竞争力,一定要基于本土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大众品牌在华研发模式也在随之重构。
渠道是一汽大众的重要优势,近 900 家优质经销商,大多有二十年以上的合作历史。在新能源变革的冲击下,经销商的盈利问题也成为行业的突出问题,一汽大众则秉持利他主义,将经销商的利润率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确保渠道健康。
“我们每个年、每个月都会监测经销商的ROS(利润率),确保政策调整与终端健康度挂钩。”吴迎凯说。
在效率提升方面,一汽大众内部进行着全方位的变革。从决策效率到人员效率,从沟通效率到体系组织效率,一切以用户、市场和结果为导向。这种效率突破,让它也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推出适合的产品和服务。
当被问及合资品牌是否已到份额低点时,吴迎凯表示,合资与自主的划分该被淡化了。车是中国造的,技术是中国用的,产业链养活的是中国人。
未来没有合资与自主之分,当技术壁垒被打破,唯有将本土洞察转化为产品定义权,才能在红海竞争中突围。
一汽大众打出的“新牌局”绝非简单的产品攻势,而是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生存逻辑的全面升级。本土化研发主导权掌握在手,燃油车与新能源形成战略协同,用户价值重构打破价格战魔咒,这家老牌合资车企正在自己的智慧,在合资新时代的牌桌上,让自己赢面更大。
吴迎凯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悲观看过去,乐观看未来”——这不仅是对当下经营压力的坦诚,更是对一汽大众体系力的自信。
当“德国工艺”与“中国速度”深度融合,这场转型早已超出单一企业的范畴,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价值重构的缩影。
以下为华尔街见闻与吴迎凯对话全文(经编辑):
问:合资品牌在今年、特殊的背景下,怎么样把大众的隐性优势显性化,并且培养自己体系的竞争力?
吴迎凯:大众品牌隐性优势的核心还是产品的高品质、高性能,以及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以客户为中心。确实需要显性化,让更多用户感知到,因此我们一直在强化造车理念和品质的传播,推出双终身质保政策等。未来,还会通过更多的体验和服务,让用户深入了解一汽大众。
大众品牌的优势在于造车基本逻辑的遵循和引领,但当下的舆论环境已经偏离了基本逻辑,以辅助功能为主。如何引导逻辑回归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问:今年对于一汽大众来说最大的市场机会点在哪里?
吴迎凯:当下的市场应该说是燃油和新能源共进的,但客观地说燃油车整体市场下滑,是不可逆的大趋势。但是阶段性来看,当前消费者对安全、用车成本和用车体验的关注都在发生变化。燃油车在中国汽车市场还会长期存在,并且还会有一千万以上的规模。
一千万是什么概念?除了美国,全球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单一市场能到一千万。
在燃油车领域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毫无疑问是头部领先者,这是我们最大的机会,我们也会奋力去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电动车来说,我们在今年还是用ID.车型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服务,从2026年开始9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陆续上市以后,我们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也会在油电共进的路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品。
问:根据你的理解和观察,大众对于本土化究竟是怎么理解的,作为大众最重要的头部合资企业,具体在一汽大众身上是怎么表现的?
吴迎凯:我从个人最近几个月工作的感知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大众的本土化还是很坚决。它的本土化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比如说技术的本土化,很早就在中国成立了很多跟技术相关的公司,这种本土化还是非常有效的,包括我们现在CEA的电子电器架构其实也是基于本土化,用了很多中国技术。对于研发本土化,大众在中国也有很多的研发中心,现在很多开发就是用中国本土的员工,这是从大众的角度来看。
另外从合资角度来说,客观地说在前几年我们的产品引入本质上还是大众(德方)主导,中方没有太多的参与,这就是合资公司很常见的模式。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新合资模式就会倒逼我们或者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研发的本土化,要以不管是中国团队也好还是合资公司本地也好,本质上是以更了解中国用户,以更了解中国市场的人去做决策,这个人有可能是中国人也有可能是外国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的决策,这也是一定程度的本土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一汽大众大众品牌随着3月10款车签订完以后,我们对于未来很有信心的根源,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孵化的很多的很前沿、很适合中国市场的东西在落地,跟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变化。
问:你最近去去德国大众狼堡感受到的从协同到本土化主导的一些感受是什么?未来会在产品定义、研发甚至开发节奏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怎样的新的变化?
吴迎凯:第一个故事是这次我们去德国,看了很多数据,很多媒体老师也能看得到,大众品牌今年在中国市场以外的销量是很好的,同比都在大幅度提升,包括在德国本土,ID.车型销量非常好,ID.7供不应求。但是客观来说在中国本土的销量遇到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跟德国大众的合作要基于中国本土开发。因为中国现在的汽车市场是全球最领先的市场,是别的市场学不到也不理解的,但是恰恰又是所有的跨国车企需要适应、需要了解、需要在这个市场上产生竞争力并影响全球。这是我们当时在德国感受到的。所以德国大众高层也深切到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居安思危,并没有固步自封,也没有觉得大众品牌在全球其他地方销售还不错,就觉得干得很好。不是的。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双方股东非常认可这样一个方向,一定要基于本土市场需求进行研发。
第二个故事,内部的决策故事也可以跟大家稍稍透露下,我们刚刚决策了某一个车型的造型,以往这个造型的提案都是由大众狼堡的设计团队去做,但是这次不是的,是狼堡的设计团队和中方的设计团队同时做提案,最后决策。当然毫无疑问,决策的结果是中方团队的造型提案被采纳。
这两个故事我觉得就是印证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以及中国本土研发的重要性。
问:从去年底至今看到一汽大众焕然一新的新面貌,能不能展开聊下?
吴迎凯:我们团队内部也交流过,我总结了一句话叫悲观看过去,乐观看未来。
如果要是以过去为参照系的话,今天、当下我们是最难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很悲观。
但是我认为还是要乐观地去看未来。一汽大众有底气,魂没丢,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没有丢,这是企业的魂。一汽大众关注品质、关注安全,这是造汽车产品最基础的东西,这个没有丢。一汽大众2000多万的客户对于品牌的信赖,这是最基础的保证,这也没有丢。
而且一汽大众阶段性地对于未来的产品布局也已经完成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航空母舰已经掉完头,正在全速启航的起势阶段。这对我来说都是信心的来源。
问:效率也是今年整个变革的重心,接下来在决策效率会有什么样的提升?
吴迎凯:一汽大众内部有一个五大突破,即营销、商品、成本、效率和股东合作突破。这是一汽大众今年整个公司的核心战略工作之一。所以在效率上,一汽大众内部方方面面都会去兼顾和提升,内部正在去做一些机制和流程的调整,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商品开发速度更快。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些底层的效率问题,比如说决策效率、人员效率、沟通效率、体系组织效率,这些效率都是影响一汽大众在未来变革转型当中的一些阻碍,所以工作内部都在突破,不断调整优化,核心目的是用户导向、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围绕这些导向倒逼体系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