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开始重新打量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激光雷达这一安全冗余配件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也让禾赛等企业迎来新的机会。
近日,禾赛科技在上海麦克斯韦研发智造中心举办年度技术开放日。禾赛科技创始人及CEO李一帆在演讲中回顾了过去一年禾赛的成就,并提出新的主题——“安全不选配”。他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的渗透率正在迅速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15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中,激光雷达的渗透率已达到25%,预计将在2025年超过40%。
这一趋势表明,激光雷达正从高端车型逐渐普及到更多中低端车型,成为智能驾驶的标配。李一帆也强调,激光雷达在智能驾驶中的角色已从“功能件”转变为“安全件”。
为了进一步推动激光雷达的普及,禾赛在过去几年通过规模与技术的提升,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李一帆提到,禾赛的激光雷达成本在过去八年中下降了99.5%。
在技术开放日上,禾赛科技推出了面向L2到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千厘眼”,并正式发布了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ETX车规级超远距激光雷达、AT1440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和FTX车规级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千厘眼”谐音“千里眼”,共有三种解决方案:“千厘眼 A”、“千厘眼 B”、“千厘眼 C”,分别为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及L2级辅助驾驶系统提供不同的激光雷达组合。
ETX是全球测距最远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可搭载于舱内挡风玻璃后,在视窗高度仅32 mm的前提下,可实现400米的超远测距。
AT1440是全球最高线数的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达到1440线,搭载禾赛第四代自研芯片,测距达300米@10%反射率。
FTX是全球视野最广的纯固态车规级激光雷达,分辨率较上一代提升超 2 倍,能有效覆盖车身四周盲区,精准检测低矮障碍物,如路桩、宠物等。
据了解,面向中高端车型的ATX已经获得了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等11家国内头部车企的几十款车型定点合作,并已经于2025年第一季度启动大规模量产。李一帆表示,截至2025年4月中旬,ATX已累计交付超过5万台。
面对媒体关于“激光雷达价格能否降至白菜价”的提问,李一帆给出明确答案:“200美元是合理成本极限,但价值远超价格。”他进一步解释,激光雷达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摄像头,而是作为安全冗余,解决“千分之一的事故概率”。
对于国内市场的价格战,李一帆坦言,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但禾赛正在通过海外布局和非车载业务的拓展拉高毛利。他将中国供应链比作“乒乓球队”——国内卷能力,海外卷利润。
在海外市场,禾赛已经与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合作,覆盖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多款车型,并且这一合作将延续到下一个十年。“这是一个跨越 2030年的多年长期合作项目,也是至今为止海外前装量产激光雷达领域规模最大的订单。”李一帆表示。
除了传统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禾赛还在机器人领域展开了广泛布局。
李一帆透露,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产品已经在全球4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覆盖了割草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等多个细分市场。在他看来,机器人是禾赛的第二增长曲线,其本质是车规能力的下放。
据介绍,禾赛与追觅生态链可庭科技、群核科技、维他动力、卡尔动力、九识无人车等机器人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禾赛科技机器人感知业务副总裁刘兴伟表示,机器人激光雷达主要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他预测,到2029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超100亿元。
以下是华尔街见闻与禾赛科技创始人及CEO李一帆的对话(经编辑):
Q:你曾提到激光雷达即使降本也不会降到白菜价,且上车有一定门槛,但同时又希望激光雷达成为所有车型的安全标配,像安全带一样普及。这两点是否矛盾?
李一帆:一个东西最终的成本下降极限取决于两件事。一是物理结构,为了满足功能,成本有一定下限。比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成本也不会降到1块钱,因为存在合理的长期成本结构。在我看来,激光雷达200美金是合理的成本结构,但这不是指物料成本200美金,否则公司会亏太多,这是我去年的观点,今年依然成立。
第二,成本极限还取决于商品创造的价值与成本的对比。有些东西成本高但价值不高,最终会被淘汰。激光雷达比较好的是找到了这个点。激光雷达创造的价值明显高于200美金,尤其随着L3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更多软件提升,其作为“隐形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的作用会更明显。我认为200美金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合理的价格,即使大规模生产,车上所有东西的成本也不会降到1块钱。
Q:从L2辅助驾驶到L3自动驾驶的进化备受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激光雷达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李一帆:在L2体系中,理论上人可以作为后备保障,尽管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存在争议,但我认为有总比没有更安全。因此,我希望大家不会因成本而放弃使用激光雷达。
在L3体系中,大家普遍认为多传感器融合是必要的。我尚未听说有哪家公司宣称要开发纯视觉的L3系统。原因在于,L3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其核心是多传感器融合,不仅包括传感器的冗余,还涉及转向、制动和电源等系统的冗余。因此,激光雷达是摄像头的重要补充,其作用并非完全备份,而是在视觉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提供保障,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兜底”。
Q:对于部分产品尚未量产,但其下一代已经推出的情况,禾赛如何把握整体的时间节奏和价格关系?此外,今年整个智驾领域的激光雷达和智驾方案都在快速上量,禾赛也规划了200万的产能,在产能和需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供应链和生产的稳定?
李一帆:关于产品迭代,确实存在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最终被新一代产品替代的情况。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很难有企业能够坚持只专注于单一产品并做到底。客户需求变化迅速,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错。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产品迭代,我们都努力确保产品力足够强,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果一味地迎合客户,产品可能会陷入混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强大的核心平台,这个平台的能力不会因客户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200万并非今年的预测出货量,而是我们的产能规划。如果需求达到200万,我们可以在几个月内实现这一目标。车企通常不会要求一夜之间产能翻五倍,会给我们一定的准备周期,几个月时间足够应对。此外,我们的客户分布较广,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缓冲时间。
产能规划主要涉及生产能力,而非供应链问题。增加生产线和复制现有模式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产能力,对此我们并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