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本周开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约1300辆展车精彩亮相,不仅向观众展现了全球汽车行业最新技术、产品及发展趋势,更以鲜活的场景展现了中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新活力与新气象。

首发车数量多少与结构变化,体现着车展的含金量,代表着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据组委会统计,此次车展百余款新车首发首秀,其中绝大部分为新能源汽车。不仅东风、长安、吉利等本土车企推出的新车更加电动智能,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等跨国车企推出的新车,也迎来了从“马力”到“算力”的跃迁。

近年来,全球车展式微。底特律车展参展商数量腰斩,法兰克福车展被迫迁址慕尼黑后仍难挽颓势,日内瓦车展更因资金问题多次停办。尽管在本届车展前夕,曾经历了一番主办方争夺战,打乱部分车企新车上市节奏;尽管车企对流量的疯狂追逐,因近期一次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在反省中开始回归理性;尽管在地缘政治博弈紧张、贸易战加剧的阴影下,全球汽车产业空前承压,但这些都丝毫掩饰不住上海车展的超高人气和独特魅力。

车展背后有车市。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汽协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按照这样的增速,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望再创新高。超大规模的中国汽车市场,吸引并反哺众多跨国车企。目前,中国不仅已成为宝马、奔驰、奥迪等众多世界汽车品牌销售最大单一市场,更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地,被不少跨国车企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

车展背后有重塑。一方面是产品重塑。穿梭各大展馆,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外资品牌;无论是外观颜值,还是产品“研值”,都焕然一新。过去那种由机械工程的熟练程度、马力、引擎盖标识地位来定义的汽车产品,越来越多被软件和算法驱动,从“这辆车能做什么”转向“这辆车是否懂我”。另一方面是竞争格局重塑。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叠加价格战倒逼,在加剧淘汰赛的同时,也在重塑市场竞争格局。销量与利润过多依赖传统燃油汽车的企业,市场地位在急剧下降,而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好的车企,市场地位快速攀升。比亚迪、吉利已跃居全球车企销量排名前十榜单,就很能说明问题。

车展背后有趋势。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根系”。没有“根系”的发达,就没有汽车产业大树的枝繁叶茂、顶天立地。今年上海车展首次设立了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半导体和芯片企业首次亮相。科技公司及供应链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明显增长,体现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科技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在进一步加速,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能汽车上的应用更加深入,正在成为行业创新热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跨国车企与中国创新力量和供应链的“双向奔赴”,已然成为本届车展的“超级CP”。不可否认的是,国外技术曾是推动中国汽车行业起步与成长的关键力量。随着中国本土技术快速突破及智能电动化供应链崛起,中国已从“技术引进”逐步迈向“技术输出”。宝马拥抱华为、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奔驰牵手Momenta,上汽奥迪搭载华为乾崑,类似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中国科技”的深度协同,既是中国科技创新活力的展现,也是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中国市场在宝马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彰显,并在‘新世代’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今年恰逢上海车展40周年。隔年轮流举办的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不仅早已跃升为全球顶级车展,也是中外经济社会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透视这扇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与演进趋势,更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超强韧性与澎湃活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