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陈逸飞是一个值得记载的重要人物,今年适逢其逝世二十周年暨诞辰八十周年,约80件油画真迹组成了浦东美术馆的重磅大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视觉艺术家”,是陈逸飞对自己的“定义”,他拍电影、出杂志、组建公司……但在庞大的商业帝国背后,带给他最大成就感的莫过于画家的角色——回顾59年的艺术人生,几乎都要和绘画联系在一起。绘画之于他,“是一种崇高形式的文学成就”。“这些,都是我父亲的生命故事。”今天,陈逸飞之子,也是这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之一陈天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展览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与陈逸飞生前并未得以谋面,同为画家,他说:“一位离世不算久远的同代艺术家,在其身后的十年、二十年、还能有如此规模自发和有组织的纪念活动是不多见的,可见陈逸飞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陈逸飞雕塑《东方少女》望着窗外的黄浦江 王凯摄影

主题创作:一个画家的责任

《开路先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早期经典作品组成了展览的第一板块“成长岁月”。于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首次展出便引起轰动的《黄河颂》在苍茫天地间奏响民族精神的铿锵回响,被誉为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占领总统府》以纪念碑般的构图定格历史性时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


陈逸飞1972年作品《黄河颂》,泰康保险藏

“《占领总统府》《黄河颂》《红旗颂》等作品,在当时全国美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脱颖而出,可以说,超越了国内优秀艺术家群体,一点都不比一批老艺术家的成就逊色。”冯远认为。在《黄河颂》中,战士站在黄河边一片金黄色的夕阳下,远处几乎能听闻黄河奔流不息的滔滔水声,一群大雁穿河而过,如此富有诗意的画面,在当时同类型题材中极其少见。《占领总统府》更是如此,作为同样经历过许多主题题材创作的艺术家,陈逸飞组织起的这个画面让冯远想象过无数次:“如果换作我,会用怎样的构图与画面再现这样的历史情节呢?”

陈逸飞在学习油画过程中,师从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俞云阶,绘画技巧受俄罗斯文化的深刻影响,但是,在冯远眼中,即使俄罗斯军事题材中的知名作品如《沙赫河战役中新切尔卡斯克军团的进攻》都不及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设计得那般精妙。“创作时,陈逸飞专门请人做了总统府的模型,又用橡皮泥设计了多姿多彩的人群,从电影厂借了道具衣服拍照仔细研究。但让我最感到意外的是,那位升旗的战士,仰起脸,视线掠过缕缕硝烟,他带着略略羞涩的表情,展开红旗——多像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那些战士的神情和姿态。我们仿佛看见远处硝烟未尽,听到巷道里传来欢呼。”这是一个画家靠合理想象,建立在对历史史实、文献资料充分占有和深入理解上的创意。陈逸飞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展现了强大的造型能力和驾驭能力。“直到今天,画家依然有反映社会建设、浴血奋战的历史的责任。”

使命意识:超越画家身份

1980年,陈逸飞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并通过勤工俭学游历各大博物馆,研究学习西方大师名作。他以“水乡”系列和“音乐家”系列赢得了认可,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心灵之桥”。


陈逸飞1988年作品《周庄》私人收藏

此刻,陈逸飞没有满足于学习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的技巧,“桥”系列表达的正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方的乡愁;“海上风华”,是由早先的“计划性”创作到追求纯艺术的表达;“音乐系列”迎合了他的唯美主义。在冯远看来,这样的转换对于成长中的艺术家都是可以理解的,“陈逸飞是有意无意地不断宣示和强化自身文化身份,同时充当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身份的艺术家。”冯远认为,陈逸飞身上具有自觉的使命意识,他希望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艺术中优秀的元素带回来,宣传大视觉大美术,身体力行地推动当时的中国发展。他寻找美,传播美,他想让上海普通人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文化创意,这种觉悟殊为难得,远远超越了作为画家的单一身份。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对外来艺术、理念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也使陈逸飞的很多理想得以在上海实现。

价格纪录:成为经典的意义

无法回避的是,在拍卖场上,陈逸飞作品曾数度打破价格纪录,背后既是市场狂热与理性的交织,也暗藏艺术与商业的微妙博弈。此次展览上的《玉堂春暖》在2006年以1100万元成交,由知名藏家周大为购藏。2007年,《黄河颂》在嘉德拍出4032万元,2009年《踱步》创下4043.2万元新高。市场纪录标记的曲线在2011年走到了抛物线的顶端——全年成交额近3.8亿元。


展览现场的“西藏系列” 王凯摄影

“为什么能够卖出高价的艺术品一定就是商品画?商品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迎合藏家口味的才是商品画,没有任何创意创新,缺乏任何学术价值的艺术品生产、拿来换钱就是商品画。”冯远并不避讳这样的讨论。不是所谓的宏大叙事和主题绘画都必然能成为“优秀艺术”,而售价不菲的商品绘画则无缘被称为“精品艺术”。两者都可能产生经典艺术,只是衡量标准的取向,一为社会文化历史价值,一为市场经济投资价值,但其中的艺术、技术、学术品质所占的比重价值都不应被忽视。

生年59岁的陈逸飞,正是生活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激情岁月——世纪之交,国家经济建设走上发展快车道,充满希望和机遇。他具有传奇式的经历,以发现美和传播美为己任,这使他不光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为中国、为上海作出了他这代人应有的、令人称颂的文化历史贡献。

原标题:《“时代逸飞”今天开幕:这是他的生命故事》

栏目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