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表现百姓大众,还是山水风光,画面总能传递出安宁、和乐之美。近日亮相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上海站”,让观者如沐春风。艺术家任建国告诉记者:“不是见着桃花林才是桃花源,这些画是我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也是展览名称的由来。”



“再寻桃花源”展览两年前于中国美术馆启动首站,此次上海站共展出任建国创作的近60幅中国画以及40幅速写,依次通过“记忆重启”“乘物游心”“云海听风”“桃花依旧”和“自有我在”五个单元,展现艺术家对桃花源这一经典母题在“古意”与“今趣”之间不断推陈出新的创作轨迹。


任建国有着不俗的艺术起点。他曾是恢复高考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3位本科生之一,受教于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等美术名家。1980年求学期间的他也曾凭借跳出脸谱化表达的《到底谁是敌人》,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奖,同期获奖的还有罗中立成名作《父亲》。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任建国旅居澳洲,在异国他乡继续自己的艺术探索,出走半生,归来仍是“中国心、水墨情”。

此次上海站的展品跨越任建国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呈现其在水墨语境中持续追寻的自我对话与桃源理想。


任建国代表巨作《云谷风》悬挂于展厅外门口,吸引观众驻足。踏入展厅,人们能感受到从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初的工笔重彩风俗人物画开始,就显示出很强的桃花源属性。这些画作将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尤其关注城市和乡村生活中人的世态与情态,定格了80年代初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后老百姓的蓬勃向上。此后他的创作,打通了人物、山水、花鸟的传统中国画分科,始终以富于人文主义的关切视角和细腻笔触贯穿起田园牧歌和城市街景,也真实记录时代脉搏。近年来,任建国不仅将古老的桃花源母题引向当代,还将写意的“即兴游心”与抽象表现的“自动主义”合而为一,带来一种“新写意”的笔墨风格。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王一川表示:任建国在全国多地现后举办重要个展,其艺术成就与学术造诣已臻成熟之境,新写意的理论也在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探索,既展现其与海派艺术类似的兼容并蓄特质,又开创性地将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完美融合。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指出,传统桃花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超凡脱俗、逃离世俗生活的理想化境界。然而,当我们审视任建国笔下的桃花源时,会发现它极为实在,是对真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与关照。在这样的绘画世界里,桃花源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身边,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这使得他成功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原本“向外求”的理想渗透到平凡的日常里。


此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主办,犍陀罗研究院和法国无极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协办。开幕式上,任建国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两件大型作品《暖风》《山外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