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桃花书屋
沈周的画作,不仅技艺高超,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他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沈氏风格”。
在沈周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是成为了寄托情感、抒发怀抱的载体,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沈周和许多艺术家一样,重视学习古人之法。由于他祖父、伯父、父亲都喜爱书画,所以沈周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向父辈们学习书法艺术。具有比常人所不具的优越条件。而沈周学习古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一,不盲目跟从古人,注意自己的体会,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如他学习董巨、学习元人的书法,严谨地把握自己的笔墨走向和变化,在古人的笔墨之中认真体味山水之“性”,从而恰到好处地将山水表现出来。
第二,有方向性的临摹,且持之以恒的向前奋进。沈周认为“绘事”以山水为难,对董巨、吴镇的绘画能够生发出一种令人神往的高闲清旷之妙,佩服至极。直至晚年,依然悉心追随吴镇的笔墨。在向“元四家”学习中,沈周最推崇吴镇。他认为,从董巨的画风延伸来看,王蒙繁缛,倪瓒简淡,黄公望雄浑,在墨法笔法上更接近董巨的应当是吴镇,吴镇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沈周据刘钰临的作品《峦客川色图》进行临习,而沈周学习吴镇,并不是如实地临,而是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出自沈周的审美标准。例如沈周在临《仿吴仲圭云泉得意长卷》时还去实地考察过,根据主观的选择,再对吴镇之意进行临习。
由此可见,沈周临习古人是有方向、有选择地临习。
在沈周的艺术道路上,他始终将理性美与感性美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从沈周的作品中领略到他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新鲜气息以及他个人在这方面的强烈情感。如在《沈周山水妙品册》中,沈周自题:“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呼天然,一水一石皆经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着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所谓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真薄有所得。”效法宋元大家,是明代许多画家的必然做法。但在《沈周山水妙品册》中,既发扬了宋元名家的规矩格法,也展现了自己寄情于自然的个性,且两者结合较好,谦誉为“薄有所得”。沈周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将两者相结合的绘画思想。他说的“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意思是作为一名画家决不能盲目下笔,而应当在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了自然山水的神韵和特色后,再将藏于胸中的自然山水抒写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在沈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把古法作为艺术创作的理想范本,在强调自然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记古法规矩。
在沈周中晚年,他的绘画思想有了变化,主观情感有所加强,如作品《庐山图》《黄菊丹桂图》等,这些均不是他从自然写生中得来的,而是对古人作品的临摹,以及自己胸中所藏山水花草实体的组合。在沈周45岁之后,由于绘画思想趋于成熟,外出游玩增多,他在大自然中感悟到许多艺术的真谛,作品中的真情真意比真景更重要,画家的主观性比所要反映的客观性更能显示出生动、丰富、活泼、多样的客观之物。正是这种审美观念和创作情感的不断改变和提高,才能使沈周后来的作品,特别是山水画,更加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他自己所云:“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画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神意无形,依赖于形的表达。形是神的基础。通过画面的形来表达神意,即“随物赋形”“丹青之外”。沈周的绘画思想是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来表达的,从中突出他的主观性。因此,在他的绘画思想中,主观性高于客观性。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做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势与骨。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明 沈周 东庄图册 21开 纸本高色 28.6×33厘米 南京博物院
《东庄图》是沈周非常重要的一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就是耕读之乐,是沈周为他的密友吴宽所画。东庄是吴宽祖上遗留下来的别墅,这个别墅是带有私家园林性质的。因为,这套册页中很多景点,如鹤洞、竹田之类都是很典型的苏州园林景观。
自元代画家倪云林画苏州狮子林后,历代画园林的画家有很多,但如《东庄图》这样的名作倒是不多见的。园林是虚拟化的自然,所谓“看似天成,实乃人工”,是造园者对自然的再创造。而画家要根据这些再创造出来的景观入画,很容易变成和园林毫无关系的臆造物。
这套册页很好地处理了实景和再创造间的关系,既有园林景点的特征,又有画家自由想象的成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愧是吴门画派的经典名作。
《东庄图》册页原有二十四开,现存二十一开,对幅有李应桢小篆书景名。册前有王文治、张崟、潘弈隽、孙尔准、顾鹤、罗文池等人题跋十五页。
邵宝为赞美吴宽的“东庄别墅”之景色所作的五言绝句。邵宝(1460-1527,比沈周小33岁),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
耕息轩
垄上阅畊罢,北窗清卧风。
豳风读未了,梦已见周公。
邵宝《东庄杂咏诗》(下同)
《东庄图》册页没有沈周本人的印章和款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据董其昌所说是在文征明的儿子文嘉手中散掉了三开,连沈周的长跋也一同失去。
麦山之丘
册页中有很多题材,对沈周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如稻畦、麦山等。前人也很少画这类风景。从绘画技巧上看,这套册页以浅绛山水为基础,大部分画作只用花青和赭石两种颜色烘染,少数用了石绿和石青。
全真馆
何处适余兴,寻师谈道经。
隔桥云满屋,钟磬晚冷冷。
通观《东庄图》全册,古雅幽淡,没有富贵气、脂粉气,画中的一切都是安祥、宁静、自然的,体现出吴宽包括沈周本人,所刻意营造的诗意般的生活。画法严谨精到,用笔圆厚,设色浓丽,是沈氏中年所作,为其传世作品中的佼佼者。
折桂桥
《东庄图》是用生纸完成的,因生纸的水墨吸收性好,这套册页中数开的水迹溢于纸边,显得水墨淋漓,真气内在。
朱樱迳
叶间缀朱实,实落绿成阴。
一步还一摘,不知苔迳深。
该二十一景点分别为:振衣冈、麦山、耕息轩、朱樱径、竹田、果林、北港、稻畦、续古堂、知乐亭、全真馆、曲池、东城、桑州、艇子洴、鹤洞、拙修庵、菱豪、西溪、南港、折桂桥。
菱濠东濠
东濠凡几曲,曲曲种菱窠。
移船就菱实,兼听采菱歌。
如《菱濠》一开表现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夏天采红菱的情景,画面静中有动,人在小船上采着菱角。沈周用松软的水气浓郁的皴法来表现江南水滩很是传神。后来清代金农也多喜画这类的题材,似受到沈周的启发。
西溪
翠竹净如洗,断桥水清涟。
道人爱幽独,日日到溪边。
《西溪》是整个画册中色彩最丰富的一开,在绘制了丛树和丘石后,沈周用浓重的石青和石绿色烘染和点钩,富有装饰性。
稻畦方田
《稻畦》一开,则用细笔钩画出已经成熟的稻子,再用重墨点之,似乎让人闻到稻香。在田埂边饰以劲草,使得平凡的题材有了一点文静的气息。
果林
青江次第熟,百果树成行。
未取供宾客,先供续古堂。
《果林》一开也是别开生面的作品,在丛树之中,用钩染相结合的方法表现青果挂满枝头。中国画家们习惯于表现折枝花果,对表现满林硕果是难以下手的。此开虽然是咫尺小品,却有千里之势。
艇子浜
水上架高栋,四方无雨风。
晚舟归宿处,不见济川功。
《艇子浜》一开表现的是停在水阁中的船,沈周用很细腻的笔墨表现出水阁和船的细节,但是又不是照像式的,虽然空无一人,却通过无人的野渡,表现了画家内心的空灵和恬静。
拙修庵
破屋贮古书,陶匏满前列。
此心与道俱,甘为时所劣。
续古堂
别院青春深,嘉树郁相向。
如闻杖屦声,升堂拜遗像。
《拙修庵》和《续古堂》这二开画得比较写实,画面的房屋结构真实稳重,有高士在其中读书、静坐。这个人是吴宽否,沈周否?皆不是也,乃是画家理想中之人耳。这些时间和具体关系不甚清楚的高士的出现,使得这套本以写实为主的册页又加上了几许梦幻色彩。
北港
北港接回塘,芙渠十里香。
野人时到此,采叶作衣裳。
南港
南港通西湖,晚多渔艇宿。
人家深树中,青烟起茅屋。
东城
振衣冈
崇冈古有之,公独爱其顶。
振衣本无尘,清风洒襟领。
桑洲
汲溪灌桑树,(蚕)叶多蚕亦稠。
云锦被天下,美哉真此洲。
曲池
曲池如曲江,水清花可怜。
池上木芙蓉,江映池中莲。
竹田
楚云梦潇湘,卫水歌淇澳。
吴城有竹田,亦有人如竹。
知乐亭
游鱼在水中,我亦倚吾阁。
知我即知鱼,不知天下乐。
鹤桐
老鹤爱云栖,石洞自天凿。
秋风时一声,飞云散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