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4月25日电(记者 宋宇晟)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芯片、电池、智能座舱……
2025年上海车展,汽车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上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新产品同样引人瞩目。
4月24日,2025上海车展上,机器人作为“销售顾问”亮相,其极富未来感的外观和创新的交互服务体验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车展期间,《华尔街日报》近日以《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竞逐五分钟快充赛道,中国电动汽车技术领跑全球》为题发出报道,认为随着电动汽车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中国本土企业开始主导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
事实上,不止在乘用车领域,中国商用车电动化也在加速。华为在车展现场展出了刚刚发布的兆瓦超充,推动物流电动化向中长距干线货运运输场景演进。欣旺达动力在车展期间也发布新款电池,可覆盖重卡、轻卡、客车等全场景。
记者注意到,一些参展车企已不满足于仅仅展示汽车。以小鹏为例,本次车展期间,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与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同台亮相。
软件方面,理想汽车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部分模块代码已于23日开源,还将在未来定期发布新模块。
智能化方面,诸多企业在不同领域积极展示其新产品。例如,小马智行发布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并宣布其L4级Robotaxi车队已经实现50万小时全场景、全天候、全无人运营。
芯驰科技推出的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系列,能够满足AI大模型与传统座舱功能的并行运行,这使得“车内智能管家”能够理解用户指令并执行车辆相关操作,可以根据环境进行规划和车辆设定调整。
德国企业博世集团的AI智能座舱平台也在上海车展首展,该平台可在日常驾驶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人机交互体验。
Unity中国,这家原本专注游戏产业的企业也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次上海车展期间推出贴合中国本土开发环境的实时3D技术平台团结引擎车机套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实时3D座舱解决方案。
应接不暇的新产品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加速迭代。
从硬件到软件、从无人驾驶到车规芯片、从智能座舱到车端大模型,越来越多企业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数据显示,本届上海车展共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参展的车辆总数大约在1300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七成。
4月24日,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会上,多家中国车企集中亮相的“飞行汽车”原型机。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老牌跨国车企也纷纷加码汽车电动化进程。
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也希望在电动车领域迎头赶上。到2027年,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40款新车型,其中20款将是我们的全新电动车。”
时至今日,创办于1985年的上海车展走过40年历程,已从“中国看国外汽车的一个窗口”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看上海、看中国的窗口”。
1985年首届上海车展聚焦传统燃油车。彼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刚刚成立的上海大众推出首款车型桑塔纳。202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到2025年,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已成为上海车展的重要关注点。
40年间,中国汽车从“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时代”驶入“在中国创新,为全球交付”的“合资2.0时代”。
汽车产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更是横跨多学科、多产业,涉及原材料、动力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人工智能、整车制造、充电服务、汽车服务等诸多领域。
中国信通院2024年初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要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发展成为汽车强国,仅靠整车产品或一两项核心零部件还不够。借鉴汽车先发国家的发展经验,应以整车产品带动形成本土供应链配套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链发展优势进军国际市场。
今年上海车展展出的各类新品显示,这一体系正在成型,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图景日益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