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后一条微信“加完班就回”
4月22日晚上8点,武汉的春夜还带着凉意。
28岁的李某某在工位上敲下最后一句话:“加完班就回。”未婚妻的对话框里,这句回复成了永恒的告别。
一小时后,所有消息石沉大海。
直到次日清晨,保洁员推开猿辅导武汉公司的门,发现这个原定于5月2日结婚的年轻人,倒在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里。
救护车的警报声撕裂了写字楼的寂静。
院前病情告知书上冰冷的“呼吸心跳停止”字样,与工位上未完成的教案、400多名学生的答疑记录,共同拼凑出一个在线教育从业者的最后一夜。
02 被锁住的生命通道
“公司大门像一道铁幕。”家属回忆,那晚他们疯了一样拍打猿辅导的玻璃门,报警后强行进入却搜寻无果。
讽刺的是,次日公司以“网络故障”为由全员调休,而内部直播教学仍在继续。
前员工一语道破:“清场是怕家属闹事。”
更荒诞的细节浮出水面:
行政部连夜采购20台AED除颤仪,洗手间安装如厕超时警报器,员工电脑被实时监控“摸鱼指数”……这些“高科技管理”的背后,是日均14小时的工时积分制,是凌晨加班兑换“调休券”的黑色幽默。
03 避重就轻的回应 VS 血淋淋的真相
面对舆论,猿辅导的声明堪称“危机公关模板”:“优秀员工”“未安排加班”“陪伴家属”。
但前员工的爆料撕开了体面话术:
考勤黑洞:3月累计加班189小时,远超法定36小时上限;
隐形枷锁:1人带400学生,深夜批作业、卖课录音、随时待命;
绩效暴政:如厕超10分钟报备,屏幕监控直接挂钩奖金。
正如《柳叶刀》研究的警示:73%的过劳死源于“高强度脑力+情绪劳动”的双重压迫。
当续课率、好评率、响应速度化作“数字牢笼”,在线教育的光鲜外衣下,只剩被算法榨干的“人形电池”。
04 婚礼请柬成了讣告,谁来买单?
抽屉里还躺着湖北钟祥的婚礼请柬,这个童年丧父、考上名校的寒门学子,终究没等到人生逆袭的剧本。
家属的哭诉令人心碎:“他父亲工伤早逝,母亲改嫁,从小扛起全家,连猝死都在为‘调休假期’加班……”
而劳动监察部门的调查陷入僵局:
企业用“弹性工作制”模糊加班边界,用“自愿奋斗”规避法律追责。
当工亡认定需要“完美符合三要素”时,那些藏在考勤系统里的隐形剥削,早已将劳动者逼向绝境。
05 我们还要埋葬多少青春,才能唤醒装睡的人?
这不是孤例,而是数字时代的系统性绞杀:
从“猝死了再说”的HR暴言,到“如厕报备”的监控;从“自愿加班”的话术陷阱,到“奋斗文化”的精神PUA……资本正用技术将人命折算成报表上的利润。
日本学者森冈孝二的警告振聋发聩:“过劳死是谋杀!”当企业把AED除颤仪当成“免责道具”,却不肯松开卡住员工脖子的绩效锁链时,任何声明都显得苍白。
李某某的工位上,或许还留着未婚妻寄来的喜糖。
但我们更该记住的,是这场悲剧背后的每一组数据:
日均14小时工时、1:400的师生比、189小时的月加班量……
这些数字不该被“优秀员工”的悼词掩盖,而应成为刺向畸形职场文化的利剑。
因为下一个倒在工位上的,
可能是你,是我,
是每一个以为“忍忍就能过去”的普通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