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不仅是销量高地,更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对于深耕中国市场六十余年的丰田而言,如何在“继承”全球品牌基因的同时,实现“进化”以贴近中国市场的新需求,成为其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命题。

2025年上海车展上,丰田以“立全球更中国”为主题,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其本地化战略的“五大维度”——管理、事业、研发、产品、供应链/销售体系。这不仅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义,更是一场从组织架构到技术逻辑的深度重构。

管理本地化:

从“总部意志”到“中国决策”

长期以来,跨国车企在华战略往往面临一个根本性矛盾:全球统一性与区域灵活性如何平衡?丰田的答案是通过“管理本地化”打破这一僵局。2025年初,丰田中国迎来历史性调整:董长征担任副董事长,李晖出任总经理,这是丰田在华发展六十余年中,首次由中国人担任高层管理职位。这一人事变动是丰田集团决定将决策权真正下放至中国市场的显著信号。

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受访时传达了丰田章男会长的一句话:“本地化应该由本地的员工自己去讲,这是对中国员工的要求和责任。”这意味着,中国管理层不再仅是执行总部指令的“传声筒”,而是能够基于本土洞察直接参与战略制定。例如,针对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高需求,丰田中国团队主导了bZ系列车型的研发,通过与中国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快速迭代出符合本土法规和用户习惯的解决方案。这种“中国决策”模式显著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铂智3X和bZ5上市便受到认可,印证了本地化管理的效率优势。

权力下放并非毫无风险。如何确保中国团队的战略选择与丰田全球目标一致?丰田选择以“双向赋能”构建信任:一方面,中国高管需深入理解丰田“安全、品质、长期主义”的DNA;另一方面,总部通过制度设计(如RCE体制)赋予中国工程师更大自主权。这种“松绑但不放任”的管理哲学,或将成为跨国车企本地化改革的参考样本。

研发革命:

从“技术移植”到“中国定义”

如果说管理本地化是战略框架,那么研发体系的重构则是丰田“中国式进化”的技术内核。过去,丰田在中国的研发更多是“改良式创新”——将日本开发的全球车型进行本地化适配。如今,这一模式被彻底颠覆。随着ONE R&D体制和Regional Chief-Engineer(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的落地,丰田在中国的研发已进入“原创式创新”阶段。

ONE R&D体制将原本分散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比亚迪合资公司等主体的研发资源整合为统一平台,并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科技企业形成协同网络。

这种“去中心化”的研发架构,不仅打破了日系车企惯有的垂直管理体系,更让中国团队能够直接调用全球技术资源。

RCE体制的推行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定义”的能力。这些由中国工程师担任的“首席工程师”,不仅负责新车研发,还需深入4S店与消费者对话,甚至参与销售策略制定。这种“研产销一体化”的角色设定,使得产品开发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中国家庭出行场景进行调研,智能化配置则直接对标新势力品牌的用户痛点。这种“需求导向”的研发逻辑,让丰田在保持技术可靠性的同时,逐步缩小与中国本土品牌的体验差距。

值得称道的是,丰田的研发本地化并未走向“为创新而创新”的极端。在专访中,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首席技术官中嶋裕树多次强调“安全标准不容妥协”,即便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这种对“丰田基因”的坚守,恰恰凸显了其本地化战略的深层逻辑:不是盲目迎合市场热点,而是在可靠性的基石上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产品矩阵:

从“全球车型”到“中国基因”

产品是战略落地的最终载体。在本次上海车展上,丰田首次以“中国定义”的产品矩阵,展现了其本地化战略的具象成果。bZ家族全系亮相、雷克萨斯纯电车型国产、福祉车与GR品牌的场景化布局,共同勾勒出丰田对中国市场的三重理解:电动化是必答题,高端化是加分项,多元化是护城河。

电动化领域,丰田一改过往的保守姿态。bZ系列不再只是“油改电”的过渡产品,而是基于中国市场需求定义的纯电专属平台。铂智7的全球首发,更标志着丰田开始将中国视为电动技术的“策源地”——其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由丰田中国团队与小马智行联合开发,数据处理模型直接吸纳了中国路况的实测数据。这种“在中国,为中国,乃至为全球”的产品思路,正在改写丰田的电动化叙事。

更具社会意义的是丰田对“多元化出行”的探索。福祉车系列的拓展,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对老龄化社会的响应。通过将副驾驶座椅改为电动旋转结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推出“健康直通车”服务,丰田正在将“移动自由”的理念延伸至社会责任领域。与此同时,GR品牌通过引入GR YARIS进化版、举办GR86 Cup赛事,重新激活燃油车时代的驾驶激情。这种“兼容并蓄”的产品哲学,恰是丰田应对中国复杂市场环境的现实答卷:不追求单一爆款,而是以多元供给覆盖长尾需求。

产业链重构:

从“供应链”到“价值网”

对于跨国车企来说,中国本地化成功与否的终极考验,在于能否构建扎根中国的产业生态。通过“更中国的供应链/销售体系”战略,丰田正将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主机厂”关系,升级为跨领域的“价值共生网络”。

在电动化核心部件领域,丰田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采购关系。以bZ3为例,其电池系统由比亚迪提供电芯,丰田负责BMS(电池管理系统)开发,双方工程师组成联合团队进行验证测试。这种“技术共研”模式,既弥补了丰田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经验短板,又为比亚迪打开了国际化技术输出的窗口。而在智能化赛道,丰田与小马智行的合作更进一步:双方不仅联合开发L4级自动驾驶系统,还通过数据共享协议,将中国路况数据纳入丰田全球AI训练模型。这种“双向赋能”的伙伴关系,正在模糊传统产业链的边界。

销售与服务体系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针对中国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的偏好,丰田将4S店功能从“卖车”转向“出行服务入口”。例如,在海南等地试点的新零售模式中,用户可一站式完成车型选购、福祉车租赁、充电桩预约等操作。这种“服务即产品”的理念,或将重新定义汽车品牌的用户黏性。

未来之路:

从“本土实验”到“全球典范”

丰田的“中国式继承与进化”正在为传统车企的转型树立标杆。从管理层换血到研发放权,从产品定义到生态重构,其战略魄力展现出跨国企业深度本地化的成功范式。在可预见的转型周期内,丰田的实践将持续释放示范效应:

其一,文化融合已显现出独特优势。日本团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与“快速迭代”的时代潮流正在深度融合,形成兼具品质韧性与创新锐度的新型组织文化。当本地化产品需要因地制宜突破全球设计规范时,总部通过动态调整标准化体系,成功维系了创新突破与传统优势的平衡,这种灵活机制为跨国企业提供了文化融合的典范。

其二,多路径技术战略展现强大生命力。丰田坚持的燃油、混动、纯电、氢能并行战略,通过精准的资源整合已形成技术协同效应。特别是氢能技术借力中国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加速商业化进程。

其三,本地化优势正在转化为全球竞争力。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与科技跨界冲击,反而倒逼丰田构建出更具韧性的价值生态。正如佐藤恒治社长所强调的:“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那也一定能够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

这场变革的终局已然清晰:丰田通过将中国定位为“全球研发实验场”,不仅实现了本地化战略的突破,更创造了可复制的转型方法论。

原标题:《深耕中国60年 丰田完成从“全球车型”到“中国基因”的转身》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丁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丁延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