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在校学生和80岁的耄耋老人在一起能擦出什么样的花火?4月18日,在大连教育学院职成教研训中心艺术教研员杜明霞老师的带领下,大连海洋学校、大连建设学校、大连经贸学校三所学校共同组织的“戏剧艺术社团”共24名师生走进半岛晨报社,和“半岛老友大学堂”京剧班师生一起完成了一场小型“戏剧”演出,并借助多样非遗手工让传统文化在隔代中温暖传递。

艺术展演激活代际情感共鸣

活动当天,学生们以一场原创话剧《养老院艺术之光》拉开序幕,通过学生们与京剧班师生们互动完成的经典黄梅戏《天仙配》,年龄差带来的陌生和疏离感很快淡化。此后,京剧班师生和学生们各亮绝活,传统京剧唱段、现代戏歌……不同的演出形式将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

京剧班爱心讲师杜香莲还分享了唱段故事、服饰的讲究,并就京剧表演的“手眼身法步”等进行了分解互动教学,华美戏服与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直呼“涨知识”。

非遗手工搭建隔代心灵桥梁

表演结束后,学生与老人共同投入非遗创作。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一老一少搭档,在帆布提袋与绢面团扇上绘制京剧脸谱,红脸的忠勇、白脸的狡黠在笔尖流转。

双向赋能探索育人新路径

“新时代老年服务人才需要具备多维素养”,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美术老师董婷婷表示,“我学校培养的不仅是护理技能,更是用艺术激活长者生命活力的人文能力。”据悉,该校已开设老年艺术鉴赏、音乐疗愈等校园非遗传承工坊特色课程,此次实践正是“文化传承+为老服务”创新模式的生动体现。

通过“文化传承+为老服务”的创新融合,当天的活动既为长者构建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场景,又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了实践育人的成长平台。这种双向赋能的服务模式,不仅让非遗技艺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更谱写出新时代敬老爱老的温暖乐章。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杨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