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文彬 通讯员 王杨 王旭 张小雪

近年来,惠民县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通过强化多元解纷、精准施策执行、优化司法服务等,助力“心安城市”建设,持续为辖区企业纾困解难、保驾护航。

以“调”止争,护航企业发展

“法官,这钱要是拿不回来,我的公司都要停工了!”2025年初,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李某情绪激动地走进法院,要求购买方王某偿还5万元货款及利息。

案件虽小,承办法官蒋辉却敏锐意识到,若简单判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金链断裂会影响生产,且购买方王某若被强制执行,可能会耽误工地农民工工资发放。如何既保障原告权益,又避免“一案结多案生”?蒋辉决定将调解作为破题关键。

蒋辉主动走访工地,发现王某因多起债务纠纷账户被冻结,而李某的公司也面临原料断供危机。她将双方约至调解室,既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又以类案警示失信后果,更以“小微企业本应互助”的情理感化。最终,双方达成“阶梯式还款协议”:王某3日内支付2万元救急,余款分两月结清,李某放弃利息诉求。协议签署当天,王某当场转账,公司得以持续运转。

精准执行,保障胜诉权益

“善意执行不是无原则退让,对恶意逃债的行为必须重拳出击!”执行法官王旭在办理某机械公司与建筑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时深有感触。案件判决后,建筑公司负责人陈某屡次以经营困难为由拖延履行4万元债务,机械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前期,王旭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协调两家公司达成了分期履行协议。然而被执行人却未按期履行和解协议,执行法官多次联系陈某并释法明理,但陈某均以经济困难为由消极对待执行。另一边,机械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回笼资金。

面对这种情形,王旭果断改变执行方案,灵活运用预失信、预拘留、预罚款,向被执行人发出“惩戒预警”,试图说服其主动履行义务。与此同时,积极引导机械公司适用执行追加程序,将陈某追加为被执行人。最终成功冻结全部案款,并及时划扣给机械公司。执行完毕后,王旭再次对陈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和释法明理,使其深刻认识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延伸职能,织密司法服务

“买卖合同中若缺乏管理意识,一旦发生纠纷便有可能陷入巨大的危机。”在魏桥创业集团会议室内,与会的相关负责人眉头微皱。“常见的风险点以及防范建议有以下几种……”随着法官娓娓道来,企业负责人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惠民县法院送法进企业活动的常态。


2024年以来,惠民县法院聚焦辖区绳网、铝业、养殖业等主导产业,通过“问需于企+精准送法”模式,先后开展专题培训、法律咨询等普法宣传活动20余次,为企业量身定制法律风险防控指南,变“事后维权”为“事前预防”,让司法服务真正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管家”。

从“小砖头”里的调解智慧,到执行路上的“惩教结合”,再到辖区企业里的普法课堂,惠民县法院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好法治助企“组合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未来,惠民县法院将继续深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以更精准的司法供给、更灵活的办案机制、更有力的权益保障,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