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
最近几年,家住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锦石乡金湖村的胡顺英,可不用费心拾掇家里的垃圾了。“只要把垃圾放门口,就有保洁员上门收。”胡顺英说,“自从村里收了‘垃圾费’,家里垃圾有人收,村里人也不乱扔垃圾了,都把爱护环境当自己的事。”
胡顺英口中的“垃圾费”是近年来湘潭县探索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度。“垃圾费”重点破解治理资金不足和群众参与度低两大难题。“收费不是目的,共建才是关键。”湘潭县在制度设计中始终坚持民主协商原则,将治理主动权完全下放至村级组织。
在杨嘉桥镇金笔村召开的屋场会上,“房前屋后保洁标准”“公共区域管理细则”等议题引发村民热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描绘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图景。
“我们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最终确定每户每年缴纳100元垃圾处理费,对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减免政策。”金湖村党支部书记罗斌介绍:“2024年,478户村民一年共筹集4万余元,全部用于支付保洁员工资和公共区域的日常清洁。”
“现在大家缴费很配合,因为每一分钱都花在了村里。”罗斌介绍,村里的垃圾转运员岗位通过竞标产生,一切费用由乡镇财政代管,村民从“被动缴费”转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这种“民事民议”的治理模式成效显著,据了解,该制度已在全县实现全覆盖,村民自觉付费率达到98%。如今走进湘潭县的乡村,整洁的村道、规范的垃圾收集点,印证着“小付费”带来的“大改变”。
目前,湘潭县构建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四级体系已实现全域覆盖,全县配备农村环卫保洁员1800余人,各类保洁车550辆,实现17个中转站垃圾不过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
“每个村情况不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服务模式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实际。”湘潭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章海军介绍,湘潭市坚持“一村一策”,鼓励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会灵活确定付费标准。
清晨6点,中路铺镇竹冲村的保洁员李军熟练地操作垃圾清运车,挨家挨户收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现在设备先进多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李军告诉记者,收上来的垃圾将被运往镇上的标准化中转站。在那里,垃圾将转化为清洁电能。
作为湘潭县的农业重镇,中路铺镇日均垃圾产生量达15吨。中路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周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采用填埋方式,单趟运输成本就要1000元。现在全县每天处理150吨垃圾,每吨生活垃圾能转化为500度电。实现了“垃圾变现”的绿色经济效益。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