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阜的祥云缭绕,石城的瑞雪纷飞,龙江的夜雨轻柔,凤台的秋月皎洁……这些金陵名胜,都在万历年间科举状元朱之蕃的《金陵图咏》里。作为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南京城墙的身影。
近日,“画中风景——《金陵图咏》中的南京城墙”展览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展,一起跟随《金陵图咏》,寻访400年前古人所见的南京城墙风景。
聚宝门、东水关、石城……400年前的南京明城墙长这样
策展人李昕桐介绍,《金陵图咏》共绘40处南京景致,其中15处包含南京城墙及城门。李昕桐提到,展览聚焦城墙元素,不仅因城墙是明代南京作为都城的象征,更因其作为城市边界与标志物的双重属性——城墙串联起鸡鸣寺、石头城等名胜,构成城市文脉的重要节点。
走进展厅,可以看见正在展出的《金陵图咏》,其中展出了两幅原作,分别是《钟阜晴云》《长干春游》。
《长干春游》中出现了聚宝门。这幅图中展示了当年城南聚宝门外的繁华景象,城墙外,是大报恩寺与长干里。
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建于洪武初年,有三重瓮城。整个聚宝门呈长方形,上下两层分布有13个藏兵洞,东西两侧登城步道也有14个藏兵洞,共计27个。1928年,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13个城门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伟、设计最精巧、结构最复杂的城门。
《钟阜晴云》则展现了今中山门至太平门段城墙,画中的城门是朝阳门(今中山门),城墙外是钟山、明孝陵。
展览特别梳理了城墙相关景致的历史纵深:石头城可追溯至东吴,《秦淮渔唱》中出现的通济水关,展现了城墙与水系的共生关系。展览通过地图串联,引导观众实地“寻幽访顺”,感受城墙在城市变迁中的延续性。
跟着诗文脉络,Citywalk城市景观
李昕桐介绍,《金陵图咏》由明代朱之蕃编撰,其创作呼应了明中期文人“发现本土景观”的风潮。朱之蕃因腿脚不便,让陆寿柏实地考察绘景,自己则为每景作记题诗。
如今,这本别开生面的南京“导游宣传手册”已经400岁了。画中的山山水水,无不彰显出古都南京文学之昌盛、山川之俊秀、气象之宏伟。
展览将图文对照呈现,并通过诗文脉络揭示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积:如凤凰台因李白诗作闻名,唐宋元文人相继登临唱和,使景观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展览现场,还可以看到多个互动区域:一是儿童版画区,孩子们为400年前的古画填色,作品既保留城墙元素,也展现当代视角下的城市想象;二是磁吸拼图区,通过打乱重组城墙相关景致,让观众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文/摄